續(xù)航里程是目前純電動汽車的主要瓶頸,所以各大汽車廠商拿出了千奇百怪的解決方案。內燃機增程,減重都已經是過去時,為了增加一些續(xù)航里程,工程師們的腦洞遠遠超越了前瞻設計師們。
大家都坐過地鐵吧,北京地鐵多采用第三軌取電的設計,一些城市諸如香港則采用電弓取電??傊囕v上會有一些突出物,連接路軌旁邊或車頂的電網。這一套路已經被汽車工程師們學會了。有海外媒體爆料,本田公布了最新的專利技術,用于解決充電問題。
該專利顯示,車輛將配備一個可展開的的手臂與電軌接觸。當手臂展開時,會連接至沿線道路中架設好的充電電軌。這條電軌將連接到電網,并將使汽車充電。這一專利的好處是,車輛可在行駛中充電,為車主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并且比在路面下方嵌入感應線圈的想法更容易實現。
無獨有偶,瑞典交通部正在研發(fā)的電動道路系統(tǒng)也有類似設計。不過這一系統(tǒng)主要目的是解決重型卡車的環(huán)保問題。目前他們在瑞典桑德維肯的E16號公路上假設了一條專用的測試路線。在這條專用道路上,距離地面18英尺高度,鋪設了電網。車輛通過類似電氣化鐵路使用的受電弓,從電網上取電。其實,國內部分城市,例如北京的無軌電車和這一想法很接近。
受電弓比無軌電車的集電桿要方便一些,只需接觸即可,無需準確卡在集電桿頂端的滑觸槽中。但是在變換車道時,集電桿是可以被電網拖動的,底部需簡單的彈簧機構,而受電弓則需要借助外力,底部會有一套復雜的隨動系統(tǒng)。
如果你覺得前面兩種充電方式不夠玄幻,那么奧迪的工程師們發(fā)明了另外一套被叫做eROT的懸掛系統(tǒng)??赡苡腥艘獑枒覓旌统潆娪惺裁搓P系,懸掛吸收的振動能也是能量,能量也是可以被轉化成電能的。
其實在奧迪之前就已經有另外一家德國企業(yè)ZF做過類似的嘗試。ZF的做法是在傳統(tǒng)液壓懸掛上鏈接一套真空閥,將液壓桶吸收路面震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奧迪則采用另外一種思路,直接使用水平放置的電動阻尼器,取代了傳統(tǒng)的液壓筒,通過連桿將車輛的上下震動轉化為電機的軸向轉動。這一系統(tǒng)在平整路面的輸出功率并不高,但是到了老舊破損的道路上,輸出功率可以達到613w。不過目前這一系統(tǒng)只能應用于混合動力車型,奧迪相信,在這一技術的幫助下,未來的混動車型每百公里能夠節(jié)約燃油0.7L。
目前已經實裝的動能回收技術,只是一個開始。工程師們在電池技術沒有太大突破的情況下,在想盡辦法在行駛中為車輛充電。前面看到的這幾種,算是腦洞比較大的。未來石墨烯材料應用之后,環(huán)境熱量即可為石墨烯電池提供電能,或許有一天我們沖自己的車哈口氣,也能跑個兩三公里也說不定。到那時候,電動車主們就不不會再有續(xù)航恐懼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