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
李驍,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主管藥師
劉治軍,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主任藥師,藥理學博士,北京醫(yī)學會醫(yī)療事故鑒定專家
在“全民戰(zhàn)疫”下,我國新冠肺炎新增確診患者越來越少,而國外的形勢卻不是那么樂觀。
據(jù)世衛(wèi)組織的數(shù)據(jù),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6日上午10時(北京時間17時),中國以外共151個國家地區(qū)累計確診86434例(新增13874例),死亡共計3388例(新增848例)。
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個別人發(fā)表的抗疫言論。
如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3月13日發(fā)表了“大約60%的英國人(約4000萬)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防止其在未來暴發(fā)”的言論。
他們的確切說法是放棄對輕癥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醫(yī)治,并提出“群體免疫”的概念:讓足夠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最后由僥幸活下來的人形成集體免疫力。
那么,這里說的“群體免疫”究竟是個什么概念呢?真的有必要拿4000萬英國人冒險嗎?今天我們就來系統(tǒng)地了解一下!
什么是“群體免疫”?
美國疾控中心(CDC)給出的定義是:在某種情況下(如通過接種疫苗或先前患有該病),使得有足夠比例的人群對傳染病具有免疫力,從而令這種傳染病不能在人與人之間正常傳播。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
群體免疫概念起源于一個世紀之前,而獲得里程碑進展是在1970年:根據(jù)疾病傳染性的強弱,可以計算出能夠產生群體免疫需要達到的人群數(shù)量,從而使理論得以實踐。
也因此,該理論直到近幾十年來才被廣泛的應用于流行病領域,而核心則是疫苗。
讓我們先用一個具體的場景了解群體免疫概念。
冬季流感高發(fā),那么該如何預防呢?當然是打疫苗。每年10月開始都會動員易感人群接種流感疫苗。打了疫苗不僅自己不會感染,同事、家人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患流感的風險也會降低。
當一個100人的群體中,有5個流感患者(傳染源),另外95個人都是沒有注射疫苗(無免疫力)的易感人群,則很快這5個人一傳十十傳百,把95個人很快傳染。
但是,如果有70個人接種了流感疫苗,那么只有25個人沒有接種疫苗且是易感者,5個傳染源要傳染這25個易感者并不容易。
有70個不能被傳染的人阻隔這種人傳人的渠道,讓傳人能力稀釋了,就可以靠多數(shù)人的免疫力讓老幼病弱不容易被感染。
這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
如何才能實現(xiàn)“群體免疫”?
上面的例子是只有100人的群體,而現(xiàn)實中的傳染病傳播面要大很多。
如何獲得群體免疫呢?這就需要較大比例的人群具有免疫力,能夠避免自身患病且不傳播病毒,從而保護其他人,關鍵是要達到一個群體免疫的門檻:即多少比例的人群獲得免疫力。
這其中就牽涉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人際傳播指數(shù)(R0)。
簡單地說,就是R0值是多少,表示1個患者可以傳染多少人。R0值越高說明傳染性越強。如果一種病毒的傳染性極強,那么就需要更大比例的人群都具有免疫力。
以麻疹舉例。麻疹的傳染性極強,每個患有麻疹的病人會感染另外10-15人,因此這種疾病會迅速傳播,為了獲得麻疹的群體免疫,經過估算至少需要90%-95%的人口接種疫苗。
脊髓灰質炎這樣傳染性相對較弱的疾病,仍需要80%-85%的人口接種才能使群體免疫生效。
圖片由作者提供
如上圖,根據(jù)傳染性不同,不同的疾病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獲得免疫力的百分比也大大不同:甲流因為傳染性(R0)相對較低,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約38%-78%的人口接種疫苗,風疹與麻疹傳染性則較高,達到群體免疫分別需要至少82%和90%以上的人口接種疫苗。
很容易看出,要達到如此高的群體免疫比例,一般靠感染患病取得高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對于死亡率極高的烈性傳染病更是不可能的,而選擇疫苗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什么疾病“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僅適用于人傳人的疾病,例如麻疹、脊髓灰質炎、乙肝等傳染病。
注意,并不是只要有疫苗預防疾病就可以產生群體免疫,如導致破傷風的病原體是生活在土壤中細菌,不是通過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所以不會產生群體免疫。
如果某人受傷后被破傷風梭菌感染,這時即使他周圍100%接種了破傷風疫苗,對他也不會有免疫保護作用。
同理,動物傳染人類的疾?。ㄈ缡笠撸┮膊荒懿捎萌后w免疫的方法。
現(xiàn)階段新冠肺炎能“群體免疫”嗎?
根據(jù)估算,新冠肺炎的R0值在2-4之間,可以理解為1個患者平均可以傳染2-4個人。
圖片由作者提供
根據(jù)上圖,當R0=4時,1個人可以傳給4個人,之后4個人又最終導致16個人被傳染。若想獲得群體免疫,則需要至少四分之三的總人群對病毒具有免疫力才能奏效。
然而新冠病毒疫苗還沒有研制出來。如果想獲得群體免疫要怎么辦?
只能讓青壯年感染新冠病毒,祈禱這些人群能夠僥幸活下來,獲得免疫力,而且達到總人群的60%以上,來保護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兒童和病人,從而達到保護幸存的全體英國人的目的。這就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的所謂“群體免疫策略”。
顯然,在新冠病毒面前,在只有極少數(shù)人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這種“放棄治療”的方式根本不科學!
3月15日,英國衛(wèi)生大臣表示,“群體免疫”并非政策目標,正計劃要求70歲以上人群居家隔離。
3月16日,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些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觀點,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
我們也希望英國能夠科學抗疫,盡快渡過難關。
綜上所述,“群體免疫”的確是個科學概念,但是其核心是接種疫苗,要在新冠肺炎疫苗誕生之后“群體免疫”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在疫情面前,我們一定要尊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