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對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感到好奇,好奇它們如何運作,好奇它們能有多像人,以及它們未來還能為人類做什么。
對于 TechCrunch 國際創(chuàng)新峰會這樣的大會來說,機器人無疑可以成為一大主題。那么在本次深圳站活動上,我們便邀請到寶馬集團副總裁 &中國技術中心總監(jiān)李彼德、Marble Robots 創(chuàng)始人 & CEO Matthew Delaney 以及 WHILL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 CEO 杉江理,聊聊機器人的未來發(fā)展之路。
這三家公司共同的特點是它們都與和機器人打交道,包括無人駕駛、無障礙移動等技術,以及機器人的應用。Delaney 首先就未來機器人的發(fā)展之路談了談他的觀點。
Marble Robots 創(chuàng)始人 & CEO Matt Delaney
他表示 5 年前 Marble Robots 就已經這樣做了,并且慢慢去拓寬這些領域的發(fā)展。Delaney 說他的一位朋友在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使得很多東西都自動化,并表示這兩年他們會有更多產品推出。“這幾年我們和很多專家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發(fā),我們也去關注了無人駕駛,有很多公司對此進行了投資,也有很多的工程師都為此合作,這是很有趣的。” Delaney 說。
杉江理說,WHILL 也在做無人駕駛方面的設計和開發(fā),但針對的是商務市場,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產品還沒有那么快推出。
說起無人駕駛,Delaney 認為,想要在城市區(qū)域使用相關技術,必須得有更加豐富的經驗來進行部署,因為在城市中有未可預見的場景,尤其在城區(qū)使用的話,最大的問題是監(jiān)管。
李彼德預計,實現 5 級的完全自動駕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他保守預計需要 5 年。那接下來呢,可能是要增加自動化的程度。他談到,寶馬在中國和美國都有許多汽車制造和研發(fā)中心,但更大的屏障是法規(guī)與監(jiān)管。比方說,客戶到底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自駕車;如何找到合適、合理的商業(yè)模式,使之行之有效。這些問題,在中國、美國和歐洲都存在。同時,不同地區(qū)也有著不同監(jiān)管規(guī)則。這是最大的問題。
Delaney 聊到了他們公司的經歷。Marble Robots 的大部分有關無人駕駛的工作都在歐洲進行。歐洲有些地區(qū)針對無人駕駛的法規(guī)非常嚴格,包括強制公司做要求極高的模擬安全測試。當然,在測試中也存在很多重復和不合理的地方,這就需要公司和監(jiān)管部門雙方互相學習、理解,了解真實狀況是什么,了解這個技術能帶來什么,讓負責監(jiān)管一方的視點能夠變得長遠。
既然本次大會是在深圳舉辦的,那關于中國的問題自然不能少。主持人 Catherine Shu 問到有關機器人在中國的發(fā)展問題,李彼德對此表示,中國政府確實比較支持無人駕駛,寶馬也在中國進行了很多測試。而測試的范圍不斷增加,說明大家都在共同推動這個趨勢。李彼德說,這就是寶馬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自動駕駛路試許可牌照的國際整車制造商的原因之一。他還說道,中國的監(jiān)管者也希望能夠更好地擁抱國際的標準,希望對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有更好的指導作用,而且在短時間內能夠實現行業(yè)的發(fā)展。
最后,有關人類與機器人對話交流的話題,Delaney 表示,因為最終的消費者還是我們人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機器人與人類需要相互交流,機器人也在不斷的學習,人類也是一樣的,去學會接受新事物,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挑戰(zhàn),比如說無人駕駛,這在開始的時候對于大家都是比較陌生的,并且都有所擔心,因為這些是新生的事物,需要人們慢慢地去接受。
幾十年前,好萊塢電影里就已經有機器人的存在,但是現在它們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服務。所以,Delaney 覺得,我們確實要在設計等方面下功夫:比如什么樣的外形可以讓大眾更容易去接受,大眾的接受度是如何的——是比較驚訝,還是比較排斥。這些細節(jié)都要進行處理。
杉江理補充道,我們要和機器人有互動,有交流。比如我們會看到攝像頭這類看起來像眼睛一樣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有一些情緒的東西放到機器人上,就像人與人交流一樣,要有情緒。我們的應用場景也要對人類非常友好、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