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英文縮寫為AI。雖然人工智能是一門極富挑戰(zhàn)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它的應用也給人類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AI的影響注定翻天覆地。AI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巨大,但也可能帶來災禍。麻煩的是,人們無法預測前景。因此在AI的發(fā)展中,人們必須小心行事。
物理學上有“奇點”理論,黑洞就是一個奇點,在這個奇點上,一切物理規(guī)律都已失效。而另外一個奇點是“技術奇點”,意味著過了這個奇點,則超級智慧誕生并主導技術發(fā)展,其速度之快,將把人類遠遠甩在后面。
還有一個是“經濟奇點”,在這個點之后,幾乎大部分的工作都會被AI承擔,那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套新的經濟理論。
AI的發(fā)展有那么幾個歷史階段,我們在下面對這些階段做個回顧。
1)希臘神話
關于人工智能的傳說,可以回溯到古希臘時代。赫菲斯托斯是奧林匹斯眾神中的火神和鐵匠。就是他,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女人,名字叫做潘多拉。除了女人,他還制造了金屬機器人。
赫菲斯托斯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機器。最知名的當屬Kaukasian鷹,這只鷹的工作就是去琢普羅米修斯,將他的肝臟叼出來,以作盜火的懲罰。
赫菲斯托斯還做過一個自動飲料小推車,有20個輪子,在奧林匹斯眾神宴飲的時候,可以自行出入餐廳。
2)最早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和“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科幻小說最早的起點,是從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開始,科幻作品中開始使用科學的方法和設備。在這本小說中,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對科學的熱情,驅使他制造出了怪物,由此引發(fā)了各種激烈的沖突。瑪麗在人類第一本科幻小說中就要喚起人們對科技濫用的警醒。
捷克劇作家卡雷爾?卡佩克在他的名劇“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讓機器人消滅了所有人類,卻發(fā)現(xiàn)機器人無法自行繁殖。卡雷爾?卡佩克給了一個還算光明的結尾,兩個機器人發(fā)展了類人的情感,如同亞當和夏娃,開啟了新一輪的生命歷程。
3)查爾斯?巴貝奇和阿達?金
最早的計算機,是由查爾斯?巴貝奇設計的,但他沒能制造出來。他也是歷史上,最敗家的創(chuàng)業(yè)者,英國政府作為VC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根據他的設計圖,英國人在1991年制造出了差分機II型。即便是這一次的制造,也耗費了17年。這也說明了兩個道理:一個是硬件跟不上,一切都白搭。另一個是創(chuàng)業(yè)不可以做太超前的玩意兒。
巴貝奇的差分機可以進行基礎的數(shù)學運算,而分析機(設計未完成)則能夠做任何計算。分析機能夠通過打孔卡從上一步驟獲得計算結果作為輸入。
巴貝奇的女學生,也是他的繼承者,則更為傳奇,她成為了史上第一位程序員。她的名字是阿達,她是拜倫的女兒,也和拜倫一樣早逝于36歲。不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太優(yōu)秀總是容易短命。阿達對巴貝奇的差分機進行研究,并設計了許多運算方式,這些運算方式則成為最早的計算機程序,雖然阿達從未運行過這些程序。
4)阿蘭圖靈(布萊切利公園)
英國最偉大的數(shù)學家和密碼學家,是阿蘭圖靈,他也是當之無愧的計算機之父,還是人工智能之父。他最大的成就之一乃是在二戰(zhàn)時期破譯了德國的海軍密碼。他設計了復雜的機器,名字叫做“炸彈”,可以進行自動運算來破譯密碼。
在二戰(zhàn)前的1936年,圖靈就從理論上設計了機器,叫做圖靈機。理論上,圖靈機可以進行任何邏輯運算。
圖靈還提出了圖靈測試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只要人類通過提問不能識別出一臺機器,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該機器具備自我意識了。
5)達特茅斯會議
人工智能成為一門真正科學的起點,是1956年在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達特茅斯會議。在那次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假想“任何學習行為和智慧行為,理論上都可以被精確的描述,從而制造機器對這些行為進行模仿。”這次會議上,大牛云集,他們包括麥卡錫,明斯基,香農等人,這些人都在人工智能領域影響巨大。
人工智能最初時期的樂觀,很快便走向了無知的狂妄。赫伯特?西蒙在“The Shape of Automation for Men and Management(1965)”中聲稱在20年內機器將能夠替代所有人類的工作。明斯基也在“ComputaTIon: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1967)”一書中猜測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制造人工智能的問題將得以解決。這些先驅者在理解復制人類大腦的難度上,確實過于樂觀了。不過,我們不能苛責他們。
6)AI的季節(jié)輪回(1973和1980的AI寒冬)
當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需要更漫長的時間后,來自投資者的熱情就大大減少了。
第一次的人工智能寒冬開始于1974年。1980年代人工智能再次得到關注,是得益于專家系統(tǒng),以及日本第五代計算機的發(fā)展。專家系統(tǒng)限制了人工智能處理問題的范圍,聚焦于單個專業(yè)領域,并使用龐大的數(shù)據資料庫。由于任務的困難程度再次超過預算,也由于桌面計算機替代主機的潮流,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結束于1980年代晚期。
至90年代早期,人工智能再次興起。這一次不同以往,人工智能已經邁過了一道門檻,進入了實用階段。而且,人工智能也確實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7)好萊塢的人工智能
通常大家認為好萊塢是仇視人工智能的,好萊塢傾向于將人工智能描繪成人類的威脅。在這種觀點下,電影中的“AI”是冷酷無情的敵人,以消滅人類為己任。奇怪的是,人類總能戰(zhàn)勝AI,憑借的武器總是我們的感情,還有對家庭的愛。這樣莫名其妙的理論,令人們產生優(yōu)越感,總覺得人類的內在有一些神奇的玩意,那玩意是人類所獨有的。
但實際上,好萊塢對AI的描寫,并非如此。你可以仔細回憶下所看的10部AI電影,或者20部,你總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AI對人類并無敵意。它們只在出了故障,或者萬不得已才會對人類構成威脅。即便是在“黑客帝國”中,也有明確的線索,說明戰(zhàn)爭是人類挑起的。在最后的結尾,尼奧也很容易的就說服了機器世界的首領,要他們獨自運行。在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Hal是個流氓AI,也僅僅是因為收到了矛盾的指令,才會對宇航員進行攻擊。在“瓦力”、“銀翼殺手”和“復仇者聯(lián)盟”中,都同時存在著善良的AI和邪惡的AI。在“機器人”和“機械姬”中,AI攻擊人類只為了自我防衛(wèi),而且是在受到了人類的虐待之后。
對AI最有意思的描寫,是好萊塢在1970年拍攝的電影“巨人:福賓計劃”,在該劇中,一個超級智慧認為人類無法統(tǒng)治自己,所以它就準備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接管人類。
我們老是視AI為壞家伙的原因,很可能因為“終結者”這部電影。“天網”在獲得自我意識后,以消滅人類為目的?!敖K結者”這部電影在思想上的新穎,和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影響了太多人,以致于任何時候報紙?zhí)峒癆I,都要用上阿諾德的機器人形象。
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是很容易看到很多善良的AI,比如在星際迷航系列中,還有“霹靂五號”,“人工智能”,“星際穿越”,以及被高估的“星戰(zhàn)系列”,當然最最有趣的,乃是2013年拍攝的浪漫喜劇電影“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