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青亭網)
隨著越來越多的AR/VR頭顯開始加入眼球追蹤功能,這項技術逐漸被看做是下一代頭顯的標配。眼球追蹤有多種應用和優(yōu)勢,比如用于人機交互,或者提高渲染效率,生物識別,調節(jié)頭顯IPD瞳距,甚至可以評估生命體征和心理活動。
但就像指紋信息一樣,眼球信息如果利用不當可能會對用戶的隱私帶來很大威脅。從短期來看,如果將眼球追蹤與AR/VR頭顯結合,企業(yè)便能收集用戶對不同信息和內容產生的私密且無意識的反應。往好的方面想,企業(yè)得到這些信息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但對于廣告來講,這些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
如果人的眼球信息為廣告商所用,他們便能學習、預測甚至操縱人的行為。那怎么才能在盡量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找到眼球追蹤的最佳應用呢?
對于這個問題,今年2月從蘋果離職的Avi Bar-Zeev(也是HoloLens聯(lián)合發(fā)明者)在《Vice》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談到:我們現在就應該開始樹立安全意識,因為在未來企業(yè)們將不得不認可,眼球數據與醫(yī)療檔案或者其他生物識別數據同等重要,必須受到保護。
在深入問題之前,先來看看人眼的工作原理。人類眼球的功能相當于光學元件,主要的作用是接收并感知光線,而眼球后面的視網膜會將光線數據轉化成大腦能夠識別的信號。每個視網膜中心都有一個小窩(foveae),里面密集的排布著細胞,是人眼能提供最高分辨率視覺的區(qū)域,僅占人眼中央5°的FOV。而小窩之外的其他區(qū)域被稱作做周邊視野,也就是余光,大約有220°FOV(雙目)。
周邊視野擅長識別動作、視覺規(guī)律,比如地平線、陰影,甚至還能看到來自其他人的目光,但是對于顏色或細節(jié)的識別能力極弱。打個比方,當你在讀本文的時候,你以為每一個字看起來都很清晰,實際上你每次只能清楚看到一兩個詞。
這是因為大腦欺騙了你,為了讓你覺得眼前的畫面到處都無比清晰,眼球會四處掃視,就像是在黑夜探路的手電筒一樣,一點一點識別周圍的環(huán)境??傊?,人眼周邊視野中的細節(jié)大部分是靠人腦的記憶,或者是想象出來的。依靠眼球快速掃視(saccades)的規(guī)律,計算機也能模擬大腦猜測你當下的想法,或者注視的方向,以此來優(yōu)化屏幕渲染效率,重點提高注視點分辨率,降低周邊視野分辨率。
除了快速掃視,計算機也可以模擬人眼的“平穩(wěn)追蹤”功能,簡單來講,就是在追蹤移動的汽車或者棒球的時候,人眼會常常進行校正和調整,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保持視線平穩(wěn)。通過訓練,計算機能夠以多種方式追蹤人眼運動,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用一個或以上的微型攝像頭近距離追蹤眼球,然后將收集到的信息交給計算機視覺軟件進行實時處理,最后能計算出瞳孔位置和注視點。
有的方案還會在微型攝像頭旁加入小型LED燈,利用紅外光反射原理來測量瞳孔位置。或者,也可以采用測量眼肌電信號的方式來追蹤眼球,原理是測量眼球表面到傳感器的距離。
眼球追蹤效果越好的系統(tǒng),越能識別微小的動作,比如眼球轉動0.5°前后的差距。當然,僅捕捉1-2°之間變化的也能推斷出用戶意圖或者健康狀況??傊鲇趯ρ矍蜃粉櫹到y(tǒng)的體積、重量和功耗考量,有些時候可能要犧牲一下追蹤的準確性,原因是為了更小巧外形和更長續(xù)航,以此來滿足C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