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愿不愿意,已經在路上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引發(fā)國民經濟、國計民生等領域新模式、新手段和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大變革,并將對人類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去年12月初,一輛輛不需要駕駛員的公交車,從深圳福田穿梭駛出。這是我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xiàn)全球首例在開放的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
大約10年前,人工智能給我們的印象更多的是在好萊塢電影提出的科幻概念,如今卻在不經意間進入了我們生活。不管我們愿不愿意,已經在路上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引發(fā)國民經濟、國計民生等領域新模式、新手段和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大變革,并將對人類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國際暢銷書《未來簡史》中曾發(fā)出驚人的預測:“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術正在重塑世界,人類正面臨全新的議題。未來,只有1%的人將完成下一次生物進化,升級成新物種,而剩下99%的人將徹底淪為無用階層!”
赫拉利的預測未必準確,但并非空穴來風。以往機器代替的都是人的體力勞動,現(xiàn)在機器已經開始代替人的腦力勞動了———機器人代替記者寫作、代替廚師炒菜的新聞層出不窮,就連在美國最賺錢的知識產權律師、破產清算律師,已經受到人工智能程序的嚴重威脅:一種處理法律文件的自然語言處理軟件,能讓知識產權官司的成本下降99%。將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完成,尤其是那些重復性的、數(shù)據(jù)性的、客觀性的工作。
我們不必過于擔心成為“無用階層”,因為每次技術革命都會淘汰一些專業(yè)人員,但也會帶來很多新的就業(yè),比如火車的出現(xiàn)淘汰了一些挑夫,卻也造就了一批鐵路工人。但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生存?
首先,我們必須挖掘自己的智慧潛能。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一部分工作,但人的智慧才是社會生產活動的主宰。就拿寫稿機器人來說,其對海量數(shù)據(jù)的處理能力和精準度遠超人類,但卻沒有深層次的獨立思考。如果說開發(fā)智慧、善于創(chuàng)新在以前是人類發(fā)展的需要,在往后的人工智能時代,就是生存的需要了。
其次,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多一些人文關懷。人工智能是非常理智的,能在純憑邏輯分析推算的問題上,把人類遠遠地拋在后面,但它們不懂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意義,不能理解哈姆雷特悲劇的內涵,也無法體會蒙娜麗莎微笑的美感。機器人可以寫出精確的新聞稿,但無法像真正的新聞記者那樣,在字里行間滲透自己的價值判斷和人文關懷。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充滿人文關懷并對所做事情投入激情的人,是不會被機器取代的。
如何生存,這個原本就是人類需要思考、回答的問題,在開始邁入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