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在來華訪問期間特別對發(fā)展智能電網的技術問題、成本問題及普及推廣問題表示了關注,并希望中美雙方能夠在解決相關問題方面攜手合作。同時來訪的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則指出,智能電網是世界電網發(fā)展的新趨勢,發(fā)展智能電網可以引導各方更加高效地用電,實現節(jié)能減排,潛力巨大。當前,美國在積極推進智能電網的發(fā)展,并開展相關試點工作,這是奧巴馬政府組建以來著力推進的一件大事。此前的5月18日,朱棣文和駱家輝已聯合宣布了美國智能電網建設的第一批標準,標志著美國智能電網建設正式邁步。
用智能電網取代現有的落后電網,可在用戶和供電商之間建立雙向實時的溝通聯系。一個更加智能的電力網絡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管理其用電和支付電費的方式。從理論上講,這種技術將有助于減少需求、節(jié)約資金、提高可靠性和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智能電網將納入能夠自動監(jiān)測用電量的實時變化從而減少能源浪費的傳感器和控制新技術。此外,電網運營商能及時發(fā)現可能會導致級聯中斷的相關問題。2003年,級聯中斷事故曾導致美國東北部地區(qū)大面積停電。智能電網技術還能在電力輸出實時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電網穩(wěn)定,從而使能源公司納入更多像風電這樣的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電力。
但是,要想實現這些必要的變革并不容易。本周,在紐約通用電氣全球研究中心舉行的智能電網研討會上,相關專家就指出,發(fā)展智能電網目前面臨的最大阻力來自監(jiān)管者和消費者對系統(tǒng)復雜性以及隱私和安全的擔心。
對于消費者來說,智能電網也意味著將徹底改變他們支付電費的方式。消費者不再按照統(tǒng)一費率支付電費,而是要在高峰期間支付更多的費用,以鼓勵他們在這些時段減少能源使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正在研發(fā)新型冰箱、干衣機及其他家用電器,這些電器設備可對來自公用部門的電力信號自動作出反應,在用電高峰期切斷電源或減少能源消耗,從而使消費者避免支付峰值電價。此策略也可使公用事業(yè)部門推遲建設用來滿足用電高峰的新輸電線路和發(fā)電機組。
但美國紐約州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格雷·布朗認為,這些必要的改變對消費者而言是難以適應的,因此,引入智能電網技術也許是緩慢和謹慎的進程。
目前,工業(yè)和商業(yè)用電客戶已實行了每天不同時段不同價格的可變電價,他們具有專門知識和必要的資源及能力來尋求處理方法,但普通消費者則不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事實上,在上世紀90年代,紐約州議會就阻止了實行強制性可變電價的立法,因為他們擔心可變電價會對那些無法避開用電高峰的消費者(如需要晝夜運行電動醫(yī)療設備的消費者)造成影響。
因為某些好處很難衡量,電網升級還可能面臨來自監(jiān)管部門的阻力。監(jiān)管部門負責確保公用事業(yè)部門做出可抑制電價的明智投資,但效率和可靠性的提高是不容易量化的。除了電力成本外,監(jiān)管部門還必須開始考慮長期社會效益。最終,監(jiān)管部門還需證明該系統(tǒng)將可實現預期利益。
通用電氣負責傳輸和分配的副總裁鮑勃·吉列根表示,除了可測量結果的挑戰(zhàn)外,智能電網還提出了國家安全問題。現在,網絡恐怖主義和襲擊能源基礎設施已成為重要的關注對象。將更多的技術引入到電網中,給能源基礎設施帶來了更多的連接點,人們對基礎設施保護的擔憂也就由此不斷升級。
吉列根還認為,智能電網技術還會帶來嚴重的隱私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們不想被淹沒在與其電力使用行為相關的促銷電話中,也不想讓人實時了解他們都在做些什么。
智能電網技術產生的大量數據本身也可能成為一個實際問題。目前,一個公用事業(yè)單位可能會擁有500萬個電表以及3000臺電網監(jiān)測設備。隨著智能電網的發(fā)展,這個數字可能會增加1000倍,每個設備傳輸的數據量與現在相比也會增加1000倍。如此的數據量處理是相當困難的,但一旦制定出開放標準,這也會給一些開發(fā)監(jiān)控應用新技術的公司帶來更多機會。
消費者目前還沒有做好改變自己的準備,可變電價的實施也許還需要10年的時間。同時,電網的改造必須以不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方式進行,如減少從發(fā)電機組到消費者之間的能源浪費量:通常的損耗率為7%到10%,而在高峰需求期間這個數字能達到20%到30%。另外,可執(zhí)行可變電價的智能電表和設備的技術開發(fā)將耗資數十億美元,并可能需要10年的安裝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