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媒體高度關注,美國的智能家庭到近兩年才成為現實;從那時候起,美國有3,900萬個家庭“變聰明”了,透過使用智能喇叭/揚聲器以及其他智能設備,讓自家達到了現代數字化互連的標準。雖然要提高其滲透率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顯然有越來越多美國人正在享受新科技──也衍生了關于電氣工程與家用支出的相關問題。
美國人的房子坪數大小與空間格局非常多樣化,而且可以說每個州都有不同特色;因此在實現全屋連結方面,并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了解未來的家用電子設備將會是什么模樣,還有那些設備如何以嵌入式系統(tǒng)生態(tài)結構的一部分運作,會是一個關鍵。
未來的智能家庭設備會是什么型態(tài)?
從1980年代起,某些方面的“智能”設備設計就已經成為家庭中的一部分──如不必動手按開關、拍拍掌就能啟動的電燈,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創(chuàng)新;從那時候起,家庭里還出現了各種動作感測設備。
而數字科技在最近五年帶來的最大演進,是機器學習(ML)與人工智能(AI),這類技術讓電子設備能了解用戶并產生真正自動化的體驗,包括從智能揚聲器到一件要價300美元的智能瑜珈褲的各種產品;這些設備終究將改變家庭運作的模式。
自動消毒門把、會移動的墻壁,還有透明電視機,這類適應性AI設備將會改變家庭的樣貌;不過這些設備雖然為家庭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靈活性以及未來感,也制造了一些電氣信號和鏈接性的問題。填補這些知識上的差距十分關鍵,如此才能確保終端用戶體驗,以及將功能性、宜居住宅推向數字技術最前線。
如何打造適合智能功能的居家裝潢?
透過創(chuàng)新,能讓較舊的住家格局或是采用了不利于實現連網家庭裝潢材料的房屋升級。首先,市面上早已經有一些創(chuàng)新的鏈接插頭,能幫助布署像是Wi-Fi網絡這樣的方案,讓家中的某些特定區(qū)域適合鏈接因特網。但是像墻壁這種也需要采用智能功能的實體結構呢?還有哪些“傳統(tǒng)”功能是需要保留的?
英國的《衛(wèi)報》(Guardian)曾經有一篇報導,描述一位IBM工程師將一棟建于16世紀的房屋改造為智能家庭(參考連結);這與美國人的房子雖然在時間上明顯不對等,但我們能從其中學到重要的教訓。
首先,新的布線標準意味著電氣工程師能繼續(xù)創(chuàng)新,找到讓整間房子能保持連結性,不須仰賴Wi-Fi以及衍生的固態(tài)表面問題(請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其次,該篇報導建議利用裝潢改造,謹慎地安裝更多布線,這是實現未來項目的機會。對電氣工程師來說,這涉及了利用創(chuàng)新方法打造有助于連結性、不會產生干擾的材料。
智能家庭終于成為現實,隨著越來越多美國民眾在家里使用智能設備,如何裝潢與建構自家房間將會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以積極態(tài)度來研究以有線為優(yōu)先的方案,會是打造一個功能性住家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