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初Semicon Taiwan舉辦的「450mm供應鏈」研討會中,臺積電和G450C(全球450聯(lián)盟)明確揭示了18吋晶圓預計于2018年投入量產的發(fā)展時程。相對于臺積電的信心滿滿,包括TEL(東京威力科創(chuàng))、Lam Research、應用材料和KLA-Tencor等設備制造商,卻都異口同聲地談到,設備業(yè)者所面臨的嚴峻開發(fā)成本與風險挑戰(zhàn)。
附圖: BigPic:450x675 |
G450C的18吋晶圓量產時程
G450C (Global 450 Consortium) 是由英特爾、三星、臺積電、IBM和GlobalFoundries五家龍頭業(yè)者于去年共組的18吋晶圓研發(fā)聯(lián)盟,在這些業(yè)者的積極推動下,18吋晶圓的發(fā)展藍圖也越來越為明確。
臺積電派駐于G450C的林進祥博士表示,一年來18吋晶圓的技術開發(fā)與業(yè)者的參與程度都有顯著進展。G450C的目標是從今年起展開14奈米的技術展示,到2015~2016年進入10奈米試產。
而就制造設備的成熟度來看,大部分設備到2014年都能完成試驗機臺的開發(fā),但最重要的蝕刻技術,則預計要到2016年完成初步試驗機臺,2018年完成量產機臺開發(fā)。
目前,G450C是采用壓印(imprint)技術作為過渡時期的蝕刻方案,未來將朝193i(浸潤式193nm)與EUV發(fā)展。G450C的無塵室預定于2012年12月就緒,這將會是全球第一座18吋晶圓廠。
臺積電450mm計畫資深總監(jiān)游秋山博士則是提到了公司內部對18吋晶圓設備設定的目標,希望與12吋設備相比,整體設備效率能于2018年達到1.1倍、2020年提升至1.8倍。此外,設備價格小于1.4倍、尺寸小于1.5倍、缺陷密度小于0.4倍,以及平均每片晶圓能維持相同的水電消耗。
這個數據一提出,當場就有設備業(yè)者問到,若晶片制造商希望設備效率提高1.8倍,但卻僅希望付出1.4倍的價格,這樣如何說服設備業(yè)者投入龐大資金開發(fā)新的18吋晶圓設備?
這個問題,的確觸及到眾多設備制造商的痛處。回想當初移轉至12吋晶圓的慘痛教訓,現(xiàn)在18吋晶圓的大餅更是不這么好吃。
推動18吋晶圓量產,主要的考量在于取得成本效益,希望能延續(xù)過去從6吋移轉至8吋、12吋的發(fā)展軌跡,透過更高的每片晶圓產出,讓晶片成本能持續(xù)下降。然而,這套過去適用的摩爾定律,隨著制程微縮趨近極限,以及18吋晶圓的龐大機臺投資,能否再和過去一樣帶來同樣的成本效益,實在令人懷疑。[!--empirenews.page--]
此外,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幾有少數幾家制造業(yè)者有能力買單,投資報酬率有限,種種因素,都讓設備業(yè)者對此議題顯得裹足不前,進退兩難。(作者為CTIMES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