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歐盟與各國政府的推動下,歐洲傳統(tǒng)車廠將逐漸朝電動車與電池生產進攻。研調機構 Wood Mackenzie 指出,到了 2026 年,歐洲在全球的電池產能比率將從 2018 年的 6% 提升到 35%,在短短8年間增加6倍。
Wood Mackenzie 報告指出,2026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產能可達649GWh,其中亞洲雖然仍是最大制造地、產能高達 345GWh,但原先居于末位的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qū)(EMEA)已急起直追,預估產能為 228GWh,美洲則降到第三名,8年間僅微幅增加達 66 GWh。
研究表示,EMEA 2018年電池產能低于 12GWh,基本上與亞洲的 144GWh 產能望塵莫及,也比美洲的 31GWh 還要低,然而近年歐洲加快在鋰離子電池與電動車的發(fā)展腳步,該機構認為 EMEA 電池產能可在幾年內翻倍成長。
在環(huán)保意識與節(jié)能減碳世界趨勢下,電動車技術日新月異,其中電池為電動車關鍵零件、占總成本的 40% 左右,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則為主要生產地,全球市場比率已超過 65%。而歐盟為了不讓亞洲專美于前,已推出各式補助與政策,希望可在電池市場分一杯羹。
像是歐盟在2018年10月宣布撥出數十億歐元,資助歐盟車廠研發(fā)車用鋰電池與設廠,此舉也推動在地廠商開始著手計劃設廠,瑞典電池公司 Northvolt 就在同月宣布預計于波蘭建造電池制造中心;德國化學產品巨擘巴斯夫(BASF)也隨后計劃將于芬蘭建立鋰電池陰極材料工廠。
日前法國也宣布要一同與德國建設 2 座電池廠,德國與法國將提供 10 億歐元與 7.5 億歐元補助,希望可藉此推動歐洲電動車電池產業(yè),減少對美國與亞洲電動車與自駕車的依賴。法國總統(tǒng)馬克宏更明白指出,身為法國總統(tǒng),并不希望法國的電動車電池全都在亞洲制造。
歐洲一直以來都是汽車生產重地,但當電動車市占率愈來愈高之后,歐洲是否還可以維持領先?若無法握有電動車關鍵技術,可能就無法成為產業(yè)領頭羊,因此有感于電池的重要性,歐洲各廠也加快步伐努力研發(fā)技術與建設電池工廠。
而 Wood Mackenzie 也相當看好歐洲的發(fā)展?jié)摿Γ?018年11月也指出,歐洲電池制造業(yè)2025年將成長20倍,產量有望年增 90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