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傳感器(sensor)及傳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技術被廣泛運用在手機等電子產品后,大幅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目前隨著用戶對裝置偵測環(huán)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傳感器被賦予的任務也更加復雜,許多廠商也于是開始開發(fā)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據Electronics360網站報導,MEMS Industry Group(MIG)策略長表示,由于單一傳感器只能提供有限數據,若將多種傳感器結合,將可獲得更全面的體驗。
分析師也指出,傳感器融合技術目前已大幅提升,但仍屬于開發(fā)初期階段,而且隨著物聯網(IoT)、移動及穿戴式技術成熟,電子裝置設計師也打算將傳感器融合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于是新的挑戰(zhàn)開始出現。
首先便是融入更多感知功能。一般人談到加速計或陀螺儀等動作傳感器時,都會想到傳感器融合技術,但若將后者視為管理所有感測結果的軟體,其可發(fā)揮的功用將更多元。
Audience公司商業(yè)開發(fā)主管指出,目前濕度、光線、光學距離、超音波與氣體等傳感器或多光譜攝影機(multispectral camera)都已出現,開發(fā)人員必須先了解其所提供的訊息為何,以及思考如何將其轉換為有價值的資訊。
目前傳感器融合技術在智能家庭與工業(yè)應用程式最有趣的應用例子,便是存在偵測(presence detection),也就是能正確判斷用戶是否正走向裝置并能自動啟動回應。
另外,微控制器大廠Atmel資深副總表示,從單純功能角度來看,語音喚醒、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與位置相關的功能也開始越加重要。
除了應付其他新的傳感器外,開發(fā)人員也必須在降低耗能與讓裝置隨時待命之間取得平衡,以便滿足消費者希望裝置能偵測環(huán)境的要求。對此,設計人員則開始以多處理器整合,來解決這項難題。
目前為了讓裝置功耗更具效率,系統(tǒng)開發(fā)人員必須限制顯示器、應用處理器、無線及GPS執(zhí)行的時間,只讓特殊傳感器維持隨時運作狀態(tài),例如可透過傳感器中樞處理傳感器數據。甚至部分系統(tǒng)開發(fā)人員更進一步增加中央處理器(CPU)來處理特定種類傳感器數據。
InvenSense產品行銷主管指出,縮短數據處理的流程將代表越節(jié)省電力消耗,這也是最具功耗效率的架構。舉例像是InvenSense的ICM-30630,該產品包括1個ARM Cortex-M0微控制器與低功耗DMP3及DMP4數位運動處理(Digital Motion Processor),DMP3可卸載所有動作處理任務,DMP4則卸載運算密集的任務。
由于ICM-30630可透過即時作業(yè)系統(tǒng)執(zhí)行感測管理工作,并支援處理內來自6軸陀螺儀、加速計與外部傳感器的數據,因此,可保持隨時運作狀態(tài)并可提供客戶客制軟體功能。
另外,Audience推出的N100多傳感器處理器則結合MotionQ與VoiceQ技術。其中MotionQ設計在低功耗動作處理器MQQ100旁邊,可執(zhí)行手勢與情境感知功能。
VoiceQ則包括eS700系列處理器與隨時偵測語音的偵測器,一旦偵測到語音,便開始進行比對及準備啟動,而過程中,除N100處理器與數位麥克風外,所有元件都保持在睡眠狀態(tài)。
隨著開發(fā)人員將傳感器融合技術優(yōu)點與機器學習結合,可開發(fā)出模仿人腦思考模式的功能,并讓傳感器融合技術逐步改變。飛思卡爾(Freescale Semiconductor)日前也指出,傳感器融合將可進一步開發(fā)出可偵測心理狀態(tài)的傳感器,進而開發(fā)出可觀察情緒的服務。
飛思卡爾代表指出,隨著傳感器數據分析進步,將帶動新一代智能裝置及家電問世,而借由即時數據可提升業(yè)者效率,遠端情緒運算則可提升用戶介面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