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在中國農歷豬年的除夕,因遭到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的聯(lián)合反對,美國商務部撤回進一步限制美國企業(yè)向華為供貨的提案。
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進一步”,以為美國已經解除了對華為的供應限制。其實沒有,美國商務部撤回的只是新的提議,其他的限制依然維持現(xiàn)狀。
2019年5月16日,華為等中國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工業(yè)和安全局(BIS)列入實體清單,包括谷歌在內的大量美國供應商被禁止與華為的部分業(yè)務往來。雖然經歷三次90天的臨時許可,但如今華為公司依然在實體清單上。
只不過,當時的的規(guī)定是存在漏洞的,即如果貨物在美國制造的比例小于25%,就不受出口禁令的影響,可以在不申請許可證的情況下出售給華為。所謂的“進一步”就是美國商務部為了修改這一漏洞,擬將25%縮小到10%。
這樣的變化將使限制范圍擴展到敏感類型的技術之外,包括廣泛使用的美國軟件,芯片和其他組件。
被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反對后,最終被商務部撤回的也就是這一條提議。
為何國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反對商務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美國商務部、國防部、財政部之間的不同職責。
美國商務部負責美國國際貿易、進出口管制、貿易救濟措施等。包括:經濟數據的統(tǒng)計和公布、進出口商品的管制、國外直接投資和外國人旅游事物的管理、進行各種經濟調查以及社會調查、專利管理等。
美國國防部是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下屬的一個部門,也是美國總統(tǒng)領導與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又是向各聯(lián)合司令部發(fā)布總統(tǒng)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但是,國防部在科技領域也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美國國防部科研機構包括國防部下屬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國防實驗室、研發(fā)中心和試驗中心。美國國防部科研機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國防部指令要求其履行“科學與技術、工程開發(fā)、已部署裝備的工程保障和現(xiàn)代化”職能。
這就使它們不僅定位于裝備發(fā)展的前端,即科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技術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還作用于裝備發(fā)展的中端和后端,參與裝備開發(fā)、采購和運行與維護工作。
美國財政部則是美國政府一個內閣部門。主要任務是處理美國聯(lián)邦的財政事務、征稅、發(fā)行債券、償付債務、監(jiān)督通貨發(fā)行,制定和建議有關經濟、財政、稅務及國庫收入的政策,進行國際財務交易。財政部長在總統(tǒng)內閣地位很高,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國務卿(相當于總理)。
對于進一步限制華為,國防部的擔憂是限制美國企業(yè)與華為的商業(yè)往來,導致研究經費的下降,不利于美國企業(yè)的技術競爭力。
如果需要維持對于研究的投入,國防部甚至美國政府需要增加更多的預算。美國財政部的理由更簡單,就是怕影響美國相關企業(yè)的收入和利潤。2018年底,華為公布的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其中美國有33家,占比最高。
英特爾、高通、博通、美光、思佳訊、科爾沃、西林克斯和新飛通等公司,都是華為在美國的重要供應商。
比如,華為在2018年跟博通的采購高達20億元,和高通的在15億元左右,存儲設備廠商美光和希捷和華為之間的交易額也分別在7億元到8億元左右。集成電路及光通信模組制造商新飛通光電公司NeoPhotonics有47%的業(yè)務來自于華為。射頻供應商威訊Qorvo也有11%的營收是來自華為。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8年華為用于組件采購的數字達到700億美元中,其中大約110億美元用于包括高通、英特爾和美光科技公司在內的美國公司。如果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嚴格限制與華為之間的貿易,這些數字將持續(xù)銳減,不僅僅影響美國公司的收益,也將影響財政部的稅收等。
美國財政將在未來幾周將專門就華為和其他與中國相關的問題召開會議。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的內閣部門,一些美國知名企業(yè)也曾經反對商務部的相關政策甚至訴諸法庭。2019年6月25日,美國聯(lián)邦快遞將美國商務部告上法院,要求美國商務部禁止對聯(lián)邦快遞執(zhí)行《出口管理條例》(EAR)中的禁令。
根據該條例要求,聯(lián)邦快遞必須要檢查每個包裹內容是否符合美國進出口規(guī)定,而這對于每天要處理約1500萬件包裹的聯(lián)邦快遞來說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取消進一步限制不僅利好華為
美國商務部撤回對美國企業(yè)通過海外機構向華為供貨的限制措施的提議,對于相關企業(yè)來說是好事,包括華為在內也得到更多利好。
1月24日當晚,美國股市開盤后,受到此利好消息的影響,美光科技、英特爾、英偉達均出現(xiàn)上漲,英特爾的漲幅一度觸及8%。對于華為來說也是如此,雖然華為一再聲稱美國的制裁無法從根本上影響公司的發(fā)展。
在被美國制裁后,華為轉向日本供應商尋求幫助。2019年11月21日,華為董事長梁華在日本參加會議時曾經談到了華為對“實體清單”的對應措施—;—;增加對日企的采購。
根據華為的數據顯示,2019年華為對日企的采購總額將在1.2萬億日圓(合人民幣770億元;11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華為去年對美國供應商的采購額。
2018年,美國是華為最大的零件供應國,華為向美企進行的采購額達到110億美元(約1.2萬億日圓),不過在進入實體清單后,數字在遞減。
而在華為2018年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中,共有12家日本企業(yè),數量緊隨中美排在第三位。因此,2019年的日本最終超越美國成為華為最大的零件供應國,也不足為奇。
同樣是2018年,華為向日本企業(yè)進行的采購額為僅為7210億日圓(約66億美元),是2019年的60%。
之所以轉向增加對日本企業(yè)的采購,是因為日本產品的美國技術含量多低于25%,沒有抵觸美國的出口禁令,但是如果美國商務部將25%的規(guī)定下降到10%,不少日本企業(yè)也將受到禁令的影響,從而無法與華為進行貿易。
這還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會嚴重影響華為產品的銷售。雖然華為已經推出鴻蒙操作系統(tǒng)和HMS(華為移動服務)以尋求抵消遭受最嚴厲制裁的影響,但相比較谷歌的Android和GMS,華為的生態(tài)體系只是處于起步階段。
而且,美國商務部曾考慮將對華為出口的產品的最低限度門檻進一步降低,而且把產品范圍擴大到非敏感性芯片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
2020年是5G終端大規(guī)模普及的第一年,華為將在今年推出P40、Mate 40等旗艦終端,還有包括nova、榮耀等品牌也將陸續(xù)推出5G終端,如果遭受更嚴格的制裁,華為終端的銷售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是華為不愿意面對的。
如今華為獲得喘息的機會。自進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后,華為逐步去美國化,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據市場調研機構IHS Markit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華為在手機芯片上已經有74.6%使用自研的麒麟芯片,這一比例將進一步增加。
華為、孟晚舟與美國之間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
此次,美國商務部的提議因為遭到國防部和財政部的反對而作罷,但是不意味著華為日后會變得更輕松,一來則是華為依然在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上,二來則是孟晚舟案仍然未有定論。
2020年1月21日,在2020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在一場對話中再次向外界發(fā)出了華為聲音:2019年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因為華為已經在過去作了一些準備。
美國今年將會升級對華為的打擊,但公司受到的影響并不會非常大,因為公司累積了去年被打擊的經驗,以及鍛煉了隊伍,華為更胸有成竹不會受到打擊。
他透露出一點信息,美國會在2020年持續(xù)對華為進行打擊。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位美國高級政府官員的表述,特朗普政府正在探索,如何幫助美企在18個月內生產可以在5G上與華為競爭的硬件。這與任正非的判斷相似,美國一方面會繼續(xù)加大對華為的打擊,一方面會加大對美國企業(yè)的支持力度。
在美國商務部撤回提議案的前一天,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渡案首階段正式聆訊在持續(xù)進行4天之后結束,但依然毫無結果。
面對復雜案情的壓力,主審法官當庭僅表示保留裁決權,案件暫時休庭。人們依然需要一定時間等候裁定。
等候期間,此案依然存在變數,甚至不少人已經做好面對“持久戰(zhàn)”的準備。兩件事情的時間點相當巧合,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華為和孟晚舟都只能選擇繼續(x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