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1年的數據,臺積電營收高達1.587萬億新臺幣,折算成人民幣就是3470億元左右。
而這3470億元的營收中,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占總凈收入的65%,而來自亞太、中國大陸、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 和日本的收入分別占總凈收入的14%、10%、6%和5%。
可見,北美才是臺積電最大的收入來源,而中國大陸的營收已經下滑至第三名了,只占10分之1了。
如果拿2020年2季度的數據來看,臺積電當時在北美的營收占58%,中國大陸的營收占21%,可以說現(xiàn)在下滑了一半多。至于具體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就是華為麒麟的原因。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臺積電的營收中,雖然中國大陸只貢獻了10%,但總量算下來可不少,甚至是中芯國際來自于大陸客戶營收的1.6倍。
同樣拿2021年的數據為例,中芯國際營收54.43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約為347億元。而中芯國際的營收中,來自中國大陸(含香港)的營收占比為64%,算下來就是222億元。
而臺積電2021年來自于中國大陸的營收為10%,算下來也就是347億元,與中芯國際在全球的收入差不多,約是中芯國際在大陸營收中這222億元的1.6倍。
事實上,之前IC Insights也統(tǒng)計過一份2021年整個中國區(qū)域的IC設計企業(yè),找誰代工的數據,當時的數據顯示,臺積電是中國IC設計企業(yè)的首選,其晶圓代工份額達到了57%,而中芯國際的份額只有19%,之后再是華虹、聯(lián)電、格芯、武漢新芯等。
很明顯中國區(qū)域的IC設計企業(yè),更愿意找臺積電代工,其比例是中芯國際的三倍左右。
這背后當然有臺積電工藝更先進的原因,畢竟中芯國際只有14nm,14nm以下的工藝,只有找臺積電才行。
但我認為,中國大陸的IC設計企業(yè),現(xiàn)在需要做的是盡可能的將訂單轉給本土的企業(yè),比如中芯、華虹等,只要工藝能夠替代,就要盡量轉單,支持本土企業(yè),除非14nm下的沒辦法轉。
因為只有中芯國際這樣的本土企業(yè)賺到足夠多的錢,才會投入更多的錢來研發(fā),才會推動工藝進步,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的問題,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