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在芯片制程上不斷向前發(fā)展,7nm、5nm工藝對臺積電而言,已經成為小兒科,4nm芯片的產能也在不斷提升中。根據臺積電方面發(fā)布的消息可知,3nm芯片將會如期量產,預計上市時間為今年第四季度。臺積電等想要生產制造1nm芯片,就需要用到大量的鉍,這意味臺積電1nm芯片這次要看我們了。言外之意,如果我們不提供鉍這種稀少的原材料,臺積電等1nm芯片可能就無法生產制造,或者是無法大量生產,除非其換另外一條研發(fā)路線,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在 VLSI 2021 上,imec 推出了 forksheet 器件架構,以將納米片晶體管系列的可擴展性擴展到 1nm 甚至更領先的邏輯節(jié)點。在forksheet器件中,由于減小了 n 型和 p 型晶體管之間的間距,因此可以使有效溝道寬度大于傳統(tǒng)的環(huán)柵納米片器件。這有利于晶體管的驅動電流(或直流性能)。此外,更小的n-to-p間距可以進一步降低標準單元高度,逐步將標準單元推向4T軌道高度設計,這意味著4條單元內金屬線適合標準單元高度范圍。
但是對于 4T cell設計和 16nm 的金屬間距,即使叉板變得太窄,也難以提供所需的性能。P. Schuddinck 等人在 2022 年 VLSI 論文中強調了這一挑戰(zhàn)。這就是互補 FET 或 CFET 可以提供緩解的地方。因為在 CFET 架構中,n 和 pMOS 器件相互堆疊,從而進一步最大化有效溝道寬度。
Julien Ryckaert:“在 CFET 架構中,n 型和 pMOS 器件相互堆疊。堆疊從單元高度考慮中消除了 np 間距,允許進一步最大化有效溝道寬度,從而進一步最大化驅動電流。我們還可以使用由此產生的面積增益將軌道高度推至 4T 及以下?!?
該突破主要體現在材料方面,使用半金屬鉍(Bi)作為二維(2D)材料的接觸電極,可以大大降低電阻并增加電流。這可以實現接近現有半導體尺寸物理限制的能源效率。該消息是在IBM早些時候宣布其2nm芯片之后發(fā)布的。
每一種新的工藝技術都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挑戰(zhàn)是找到合適的晶體管結構和材料。同時,為晶體管供電的晶體管觸點對其性能至關重要。半導體工藝技術的進一步小型化增加了接觸電阻,從而限制了它們的性能。因此,芯片制造商需要找到一種電阻非常低、可以傳輸大電流并且可以用于量產的觸點材料。使用半金屬鉍作為晶體管的接觸電極可以大大降低電阻并增加電流。目前,臺積電使用鎢互連晶體管,而英特爾使用鈷互連。兩者都有其優(yōu)點,并且都需要特定的設備和工具。
為了使用半金屬鉍作為晶體管的接觸電極,研究人員不得不使用氦離子束 (HIB) 光刻系統(tǒng)并設計一種“簡單的沉積工藝”。這種工藝僅用于研發(fā)生產線,因此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按照摩爾定律,每18個月芯片的晶圓管密度就會提升1倍,從而性能翻倍。
過去的這幾十年間,芯片制程其實差不多是按照摩爾定律走的,直到進入7nm后,基本上就無法按照這個定律走了,比如5nm、3nm的演進就慢了很多,所以很多人稱現在摩爾定律已死。不過近日,IMEC(比利時微電子中心)還是展示了一張最新的芯片制造發(fā)展路線圖,一路看到了2036年的0.2nm工藝,表示接下來芯片制造還是會按照摩爾定律走下去。
如下圖所示的這個演進路徑,2022年實現N3也就是3nm,2024年到2nm,2026年到A14也就是1.4nm,2028年到1nm,并且還會演進,到2036年是直接達到0.2nm。
同時在晶圓管技術上,也有技術演進,目前是FinFET,而到2nm時會換成GAAFET,再到0.5nm時,會換成CFET技術。不過,大家看看我在上圖標的綠色框,這里指的是MP金屬柵極距,這是真正代表晶體管密度,也就是工藝指標的參數。它在1nm之前還是在不斷變小的,直到1nm工藝時,為16nm,但接下來不管工藝怎么先進,其參數一直處于16-12nm間了。意思就是晶體管密度其實不再怎么變化了,不管你是1nm,還是0.5nm,或者0.2nm,這個MP金屬柵極距基本不變了。
事實上,之前已經有科學家表示,當芯片工藝在1nm之后,量子隧穿效應有可能會讓半導體失效,估計這也是為什么1nm后,這個MP金屬柵極距不變了,因為不可能再變小了。
如果芯片一直突破1nm之后,之后的出路在哪兒,是否會往更小發(fā)展?不一定,其實就現在也不是所有芯片都最求最小線寬的。比如電源功率芯片采用SIC,氮化鎵等三代半導體,做高頻器件。未來芯片會更多樣,性能要求也會更多樣。軟硬一體化的設計也會更多地出現。比如,會計的電腦更多考慮整數運算,科學計算或者工程運算啥的,需要更高的浮點運算精度,游戲和三維設計更加考驗圖形計算能力,AI訓練對算力的要求也更不同。
另外IOT設備,對算力要求不高,更多對通信,功耗,價格敏感。隨著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會更加專業(yè)。比如手機soc,在工藝不能提升的情況下,可能就會有拍照soc和游戲soc的區(qū)分。拍照soc可能ISP做得特別大,對應手機攝像頭會更高級,游戲soc會把GPU做得更大。然后,工藝不能提升,軟件其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安卓的虛擬機優(yōu)化,Linux內核優(yōu)化。甚至以前基本很難實現的指令集優(yōu)化,在摩爾定律停滯后會逐漸出現解決方案。
不斷提高半導體的制程技術,基于兩個因素:1、單位面積容納更多的晶體管,2、容納更多的晶體管,制程越高,芯片的散性就越好。實際上在7nm以前,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性價比的問題,但是由于新制程研發(fā)和生產投入越來越大,提高新制程越來越不具備性價比。半導體制程達到5nm時,其實已經接近硅基材料的極限,再上一步,到達3nm,我個人認為投入巨資研發(fā)代價是非常巨大的,生產出來的芯片,還具不具備市場推廣價值都很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