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點名運營商不限量套餐過分宣傳,要求立即開展自查
隨著流量業(yè)務競爭日趨白熱化,國內三大運營商紛紛打出“不限量”概念,中國電信推出不限量套餐,中國移動宣稱流量“任我用”,中國聯(lián)通推出冰淇淋套餐。但無限流量套餐并非真正的“不限量”,實際上既限速又限量,可謂套路滿滿。近日,工信部點名運營商不限量套餐過分宣傳,三家運營企業(yè)遂展開自查。
最雛形的不限量流量套餐應該追溯到2G時代。2003年,中國移動在部分省市試水推出WAP包月套餐,每月流量不限,比如北京的神州行15元包月和動感地帶20元包月套餐,很是受到用戶追捧。
2012年5月,北京移動一則公告讓不限量套餐開始引起爭議。北京移動當時公告稱,所有北京神州行15元上網(wǎng)包月套餐和動感地帶20元包月套餐用戶必須恢復到2005年7月時的網(wǎng)速,并建議更改套餐。隨后,陸續(xù)有無限流量卡用戶反映被限速或被限量。這一規(guī)則改變讓早已習慣了3G速度的用戶極為不滿,但也就是在中國移動開始限制WAP不限量包月套餐后,國內再沒有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不限量流量套餐。
進入4G時代,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用戶對流量的需求激增,流量費問題又開始擺上臺面。隨著國家“提速降費”的一再推進,用戶對流量費的“滿足感”不升反降,基于此,“不限量”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
2016年5月6日,北京聯(lián)通推出了一款不限量套餐,每月46元。名為“不限量”,實際上只有1.5G的本地4G流量,超出部分不收費,但上網(wǎng)速率會被限制在128Kbps以內,與2G網(wǎng)絡速度差不多。
2016年6月,北京移動也推出了一款“46元本地流量套餐”,與中國聯(lián)通的設置基本相同,只不過為超出的流量設置了50G的封頂值。
2017年2月,中國聯(lián)通隆重推出全新的不限量套餐:冰激凌套餐。套餐包含398元和198元兩檔,398元檔是國內無限語音和無限流量套餐,198元檔包含每月1500分鐘國內語音和15GB的4G全國流量。但實際上,這兩款套餐都是限量的,398元檔每月前40G是4G,198元檔前15G是4G,超出之后降至3G網(wǎng)速,累計到100G關閉上網(wǎng)功能,用戶可申請自行打開,此后按15元1G收費,次月恢復。
之后,隨著中國電信“不限量套餐”的發(fā)布,更是把“不限量”概念拉升到新高度。運營商也因此獲得新一輪利潤增長契機。
根據(jù)三大運營商2017年財報,2017年中國電信營收3662.29億元,同比增3.9%,凈利潤186.17億元,同比增3.3%;中國移動2017年營收7405億元,同比增長4.5%,全年凈利潤為1143億元,同比增長5.1%;中國聯(lián)通2017年營收2490.2億元,同比增長4.6%,凈利潤達23.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4.3億元,同比增長176.4%。
但另一方面,所謂的不限流量實際上是有限制性條件的,號稱不限流量,但超過一定額度之后就會降速到3G。雖然從運營商角度而言,對流量的限制是為了防止某些用戶的惡意使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體驗。
2018年6月7日,針對基礎電信企業(yè)“不限量”套餐隱藏限制條款等宣傳問題,工信部點名三大運營商,針對當前“不限量”套餐宣傳中存在的問題,要求立即開展自查。要求進一步規(guī)范經(jīng)營行為,營銷宣傳時要做到真實、準確,實行明碼標價,對資費方案限制性條件以及有效期等需用戶注意的事項,要履行提醒義務,不得片面夸大或混淆優(yōu)惠幅度。并探索更加符合用戶需求的資費模式,加強資費公示,完善用戶流量使用告知和提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