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有網友說很多人反饋技術是干活的,市場有做老板的潛質。我就問自己:微軟的比爾蓋茨和蘋果的喬布斯這樣的人是做技術的還是做市場的?這兩天跟個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朋友說你看身邊的這些老板,一般都是市場和財務出身的。做市場的人有人脈,做財務的人懂資本運作。為什么你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人做老板,而那些做技術的老板都看不見?
大的層面上說,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對于世界來講,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即使到中國來投資,其實也是為了賺中國人的錢。他們掌握的核心的技術,不是跑來跟你分享的,他們用技術來換你的不可再生的資源。這時候,他們當然希望中國只有干活的基層技術人員和懂得把東西銷售出去的市場人才。
我們必須承認,同質的商品比拼的就是市場能力,劣質的商品更需要市場人才。所以在中國,市場人才最吃得開。因為中國存在了大量的價值低于價格的商品。我認識個香港人,他說我們超市里的東西非常貴??!順便就佩服了一下內地人的生存能力。張悟本的現象就是一個市場運作現象,絕對不是一個技術現象。就連很多醫(yī)生都推薦給他的病人張悟本的書。連醫(yī)生們都信了張的謊言,你說這市場的力量有多大?
但是壞的東西是早晚要暴露的,比如前陣子熱炒的紫砂煲問題。這個紫砂煲根本沒有什么科技含量,但是那些老板們都賺翻了!還有防輻射產品,到現在沒有哪家企業(yè)能拿出完整的證據證明它的有效性。所以這都是市場現象而已,雖然很復雜但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越是復雜的問題,我們越要回歸的原點來重新理解。中國自古重農輕商,認為農是本,商是末,其實是一種回歸原點看待問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推動了現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當然是技術革命!
前幾年大家都抵制日貨,我們能真正抵制日貨么?連全世界都抵制不了。因為日本在很多高精技術上的成就被我們大量的使用。你知道我們用的手機、照相機和電腦里面有多少是日本的技術和零部件?我們不買日本牌子的東西就能不為日本做經濟貢獻了? 這也是對市場的簡單理解,不是對技術的理性理解!我們現在大量的使用的從生活用品到高端產品,你知不知道我們?yōu)槭褂眠@些東西在為全世界的哪些發(fā)達國家每天都在支付大量的專利等知識產權費用!要想抵制日貨,除非你在技術上超過日本,然后就輪到日本人簡單的在市場上抵制中國貨了!
大的層面上反應出的問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上就會體現出來。看看那些IT精英們多風光。其實我就不以為然?,F在中國IT產業(yè)整個就構架在美國的技術與知識產權基礎上。開發(fā)軟件用的是人家的環(huán)境,用的是人家的工具,用的是人家的設備,用的是人家的認證體系,這些都是成本。然后開發(fā)出來的東西這些成本還是要轉嫁在中國人自己頭上的。為什么說干技術的是干活的?就是這個原因。在外企里,哪個做技術的敢說自己掌握了人家的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那不是干活的是什么?再看看那些老板多風光。你一樣可以不以為然,他們的原始積累有多骯臟馬克思100多年前就告訴你了!而市場人員了,天天客戶需求客戶滿意的都是狗屁,真正的目的凱恩斯也早就告訴你了!因為中國的市場大,因為中國的市場層次多,因為中國的市場初級,因為中國的市場不規(guī)范,自然給做市場的人很大的空間。
好吧,我再縮小一下范圍。很多回復的網友經常把市場和銷售做混淆,其實中國大部分的人在做銷售不是做市場。很多老板也是TOPSALES出身,說他們狗屁是因為他們很懂銷售策略,精力旺盛,百折不撓,但實際上根本不懂市場。所以會把假冒偽劣的東西搞的神乎其神,推銷給不需要的消費者。而且還翻過頭來大罵懂市場的懂技術的人,這就是現狀。還宣揚搞市場就是搞關系云云。
以上說的很亂,我整理一下:
一、我們中國的市場很大,是全世界都要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同時這也是我們的優(yōu)勢。
二、我們還很落后,不要大談技術和市場,因為都控制在人家的手里。
三、我們還能有作為,國際接軌不是說向人家掏錢買標準和技術,我們自己可以研究標準和技術。
四、人生規(guī)劃不要用地位和金錢作為標準,要理性看待自己到底有多少分量,自己適合做什么!
五、如果中國可以出現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這樣的人,學技術和學市場都沒關系,說明我們已經有了基礎。
題外話,美國的經濟危機我認為是創(chuàng)新缺乏的危機,不是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不過是引子和現象。創(chuàng)新的缺乏造成了美國的技術供應不足,反過來消費沒有下降,就是說只有花錢的渠道,沒有賺錢的渠道。其實這是我們的機會,日本可以在某些技術領域上超過美國,我們同樣可以。世界離不開中國,但也離不開美國,地球要共享不是爭奪。
職業(yè)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F代IT行業(yè)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板的,但實際上,后來他們還是從事了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并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了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板的,幾乎沒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銷售就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而管理其實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學問,這兩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別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財務則是從數字的層面了解生意的本質,從宏觀上看待生意的本質,對于一個生意是否掙錢,是否可以正常運作有著最深刻的認識。
公司小的時候是銷售主導公司,而公司大的時候是財務主導公司,銷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數字,財務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數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運營成本低,有訂單就活得下去,跟客戶也沒有什么談判的條件,別人肯給生意做已經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訂單壓倒一切,客戶的要求壓倒一切,所以當然要顧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規(guī)范化,免得因為不規(guī)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同時運營成本也變高,必須提高利潤率,把有限的資金放到最有產出的地方。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東才不管你客戶是不是最近出國,最近是不是那個省又在搞嚴打,到了時候就要把業(yè)績拿出來,拿不出來就拋股票,這個時候就是數字壓倒一切。
前兩天聽到有人說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size=+0]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規(guī)模了,我們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覺得為什么領導這么保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錯過很多機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還年輕,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為公司領導要考慮的方面很多,他比較關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銷售或者財務,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和你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有關系,有些人就喜歡下班按時回家,看看書聽聽音樂,那也挺好,但就不適合找個銷售的工作了,否則會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歡出風頭,喜歡成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選擇做財務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為一般老板不喜歡財務太積極,也不喜歡財務話太多。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再決定要找什么樣的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