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巨人 IBM 的市值,終于被臺積電超過了。這個臺灣科技業(yè)眾所期待的一刻,真的發(fā)生時,卻令人感到五味雜陳。因為,真正拉下 IBM 的,其實是它自己。
9 月 19 日,臺積電股價大漲 5.47%,創(chuàng)下今年最大單日漲幅,市值增加 522 億元,總市值高達 1 萬億元人民幣,一舉超過藍色巨人 IBM。
但根據(jù)投資網(wǎng)站 Dogs of the Dow 的美國前 50 大市值公司排名,臺積電市值超過 IBM 的時間,已經(jīng)長達一周。9 月 27 日,在美國發(fā)行 ADR 的臺積電,仍以 1,577 億美元的市值,領先 IBM 的 1,498 億美元。
聽到這消息。一名美系外資分析師表示,雖覺得時間略早了一點,但他并不意外。
因為獨拿蘋果 A10 處理器的大利多,臺積電在過去一年之間,股價已漲了 51.6%,本益比也在 16.6 倍的高水準。
而長年的科技資優(yōu)生 IBM,本益比竟然只有 12.73 倍。遠不如其他美國科技龍頭企業(yè),例如微軟的 27 倍、Google 的 30 倍,甚至甲骨文的 19 倍。
為什么美國資本市場將 IBM 的未來,看得如此之壞?
要知道,IBM 已連續(xù) 23 年成為在美國取得最多專利數(shù)的公司。
現(xiàn)在當紅的物聯(lián)網(wǎng)、智能城市,IBM 一直扮演領頭羊,2008 年就喊出“智能星球”(smarter planet)?,F(xiàn)在科技業(yè)老板人人掛在嘴上的“人工智能”(AI),IBM 可是當仁不讓的業(yè)界龍頭。大家都忘了,在 AlphaGo 打敗韓國圍棋高手之前。前一個轟動世界的人工智能里程碑,可是 1997 年,IBM 的超級電腦“深藍”打敗世界西洋棋冠軍啊。
而接下深藍棒子的華生已經(jīng)可以協(xié)助醫(yī)生診斷、協(xié)助華爾街專家投資。
但這些亮眼的事跡,都無法轉(zhuǎn)換成同樣炫目的營收、獲利。IBM 的營收已連續(xù) 17 季下滑。雖然毛利率仍有 50% 左右的高水準。但是,“它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沒能說服華爾街它是支成長股,”不愿具名的前臺灣 IBM 高端主管表示。
IBM 董事長兼CEO羅睿蘭(Virginia Rometty)2012 上任以來,業(yè)績連續(xù)下滑。她在今年公布的 2015 年報中,雖強調(diào)及幾個成長亮點,比如說 Analytic 成長 16%、Cloud 成長 57%,Mobile 成長 250%,但這些業(yè)務占整體營收的比例不大。
為什么 IBM 成長不再?
除了炫目的人工智能、云端等新興領域仍無法貢獻太大成長動能,更糟的是,本業(yè)也陷入瓶頸。
多年來,IBM 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提供企業(yè)客戶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也一直被公認為這方面的佼佼者,然而這領域市場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后陷入停滯。
而且許多以網(wǎng)絡公司為主的新創(chuàng)企業(yè),如 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 競相采用更經(jīng)濟實惠的 PC 服務器搭建企業(yè)的電腦運算基礎設施,侵蝕掉 IBM 的中大型主機硬件收入。
而且,在這個青黃不接的轉(zhuǎn)型過渡期,IBM 的主政者卻做出短視近利、犧牲未來的錯誤決策。
日本戰(zhàn)后名首相池田勇人的“所得倍增”計劃,讓 1960 到 1970 年間,日本人均 GDP 因此翻倍,奠下日后擠身世界列強的基礎。
IBM 前任 CEO 帕米薩諾也曾喊出“RoadMap 2010”,成功的在 5 年之內(nèi),讓 IBM 每股獲利翻倍。這個當時轟動科技界的“股東所得倍增”計劃,讓 IBM 股價狂飆。美國股神巴菲特也大舉買進 IBM 股票。
帕米薩諾因此又再接再厲的喊出第 2 個 5 年計劃──“RoadMap 2015”。美國《BusinessWeek》認為,就是這個“RoadMap 2015”,害慘了 IBM。
帕米薩諾宣告 IBM 的每股獲利將從 2010 年的 10 美元,上升到 2015 年的 20 美元。
這個現(xiàn)實上難以達成的的目標,也讓 2012 年上任的羅睿蘭,為了守住這財務目標,而失去了 IBM 盡早再次轉(zhuǎn)型的機會。
一名 IBM 前高端主管分析,繼位的羅睿蘭,為了交付她接任時公司早已對外宣布的財務目標,只有全面砍成本。這樣一來,就讓許多原本該投資的計劃因為無法得到資金的注入而告吹。IBM 也因此陷入現(xiàn)在青黃不接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