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機器人個性專利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
近日,在Google新取得的機器人個性開發(fā)系統(tǒng)專利中,除了機器人本體外,其關鍵還在于物聯(lián)網(IoT)、云端及其所延伸的大數(shù)據(jù)(Big Data)應用,下面就來簡單認識一下這些應用。
無論是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傳遞個性資訊給機器人;或是機器人應用平日與使用者互動留下的資料,比對找出使用者可能會喜歡的人物性格并下載;或是分享資訊給位處不同地點的機器人,首要在于連上網路,也基于此,未來機器人所使用的網路乃至于物聯(lián)網的公用技術標準究竟會如何發(fā)展,將是此專利是否能實現(xiàn)的關鍵之一。
而于甲地設定好的機器人性格,又如何能在乙地的不同機器人身上見到呢?答案很簡單,透過云端平臺。
先前已有報導指出,歐盟在2009年出資贊助飛利浦(Philips)等公司和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德國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y of Stuttgart)等歐洲學院機構,研發(fā)機器人云(RoboEarth),為機器人打造共同學習平臺,并在2014年1月公開發(fā)表成果。
此計劃的核心概念是,只要機器人能連網,便可在學習平臺上傳所知、下載所需,機器人彼此之間因而能分享資訊,與使用網際網路的人類無異;這項技術對于頻繁接觸人類的機器人如服務型機器人、照護型機器人而言,由于需處理的狀況常在預料或設定之外,顯得格外重要。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與大陸科學技術大學兩校的機器人實驗室,也在2014年10月攜手,合作開發(fā)機器人學習平臺,完成機器人遠端分享并交換資訊的試驗。換句話說,世界尖端的機器人實驗室,都對此頗為關注也有進展,而身為購買多家機器人公司的Google,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那么機器人又如何能辦別使用者偏好與哪種個性的人互動?如何能模仿真實存在的人類個性或情緒,不管他是名人還是你我身邊去世的親友?所仰賴的無非是巨量資料資料庫。資料庫里的資訊哪來?說穿了,就是你、我、他在網路上留下的所有足跡,包括主動和被動留存的文字、圖片或影像資訊,未來均將可成為機器人打造自我個性的素材,或進一步化作我們的虛擬分身,成為虛實整合的世界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國外幾家媒體看到Google這項專利后,不約而同地聯(lián)想到知名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第2季第1集。故事中,瑪莎和艾許是對年輕夫妻,丈夫艾許是重度社交網站使用者,不幸在搬家后第2天因交通事故身亡,瑪莎因為過于思念丈夫,開始使用新網路服務。該服務可透過分析逝者在網路上留下的所有足跡,打造虛擬分身,讓活著的人仍可以在網路上與逝者通訊往來,因而獲得安慰;后來瑪莎進一步試用可以搭載虛擬分身資訊的人造軀體,并與之一起生活。
乍聽之下仿佛天方夜譚又充滿道德難題的科幻故事,卻是當今科技已可達成的事實,尤其是虛擬分身這部分,新創(chuàng)公司Eterni.me已在網站上提供類似服務,試圖讓人的某一部分能永垂不朽,即使肉身已死,曾經活躍于網路上的部分精神則可留存。
隨著科技快速進展,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某種意義上的長生不老將成為新常態(tài),而“失去”或“逝去”反倒會成為一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