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國家推進提速降費的同時,運營商的實踐和老百姓的實感一直存在落差,套餐花樣百出經常讓消費者感到運營商口惠而實不至,消費體驗大打折扣。漫游費、流量清零、攜號轉網像三座大山,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難用戶,要不是來自國家政策的強勢介入,用戶不知還要為不合理的收費買單多少年。
上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文稱,工信部之前從來沒有、以后也不會要求電信運營商限制4G網絡速度。三大運營商也紛紛表示,未接到過任何4G進行限速的要求,也從未對用戶4G速率進行限制。
無論是用戶量上升、5G基站建設等客觀因素,還是測試效果不佳、人為降速的主觀猜測,工信部和三大運營商“沒有限制”,網友普遍反映的網速變慢究竟因何而起,兩者之間需要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解釋。
最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羅生門最終演變成一筆糊涂賬。早在幾年前4G取代3G時,類似“擠壓3G,發(fā)展4G”的說法一度流行過,現(xiàn)在又到了技術迭代之時,這些似曾相識的言論再次被提及也情有可原,說明公眾對于三大運營商或多或少存在著某種憂慮和不信任。
從更深層來說,消費實感和運營商實踐的落差之所以長期存在,也在于雙方信息并不對稱。電信運營商作為服務的提供者,掌握廣大用戶所不可能掌握的技術細節(jié)和各種信息,用戶在獲取相應信息時既存在信息壁壘也存在技術屏障,由此造成了自身知情權的折損。
5G時代的到來和4G的網速是否存在關聯(lián),如果存在,那是否正如網絡上流傳的說法,5G建設是否占用了4G維護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至于4G的運行設備難以得到及時的維護修繕,這種狀況在多大程度上影響4G的網速,這些問題都是用戶憑一己之力很難真正搞清楚的。
建立信任的前提是彼此坦誠。這就要求運營商在和用戶打交道的時候,多些真誠少些套路,而不是用油膩的作風以不變應萬變。
解決不了4G降速的焦慮,誰都沒有辦法迎接一個更好的5G時代。5G的到來,不僅會在產業(yè)端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革命,也將在用戶端帶來與日俱增的流量焦慮,面對高價5G套餐和4G降速的風波,希望運營商能找到更多和用戶利益最佳的平衡點交叉點,而不是每次都讓消費者最終買單。
“4G降速”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并不斷發(fā)酵,有同感的網友紛紛現(xiàn)身說法,稱自己的手機近期4G上網速度變慢了很多。
基于此,要想消解廣大用戶的這些疑慮,需要三大運營商拿出詳實的數(shù)據和嚴謹?shù)恼撟C,回應公眾關心的問題:其中包括來自運營商一方詳實可信的數(shù)據,以及工信部作為權威部門的監(jiān)督驗證,甚至要加入第三方機構的評測,給用戶一個明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