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困惑到堅定
——堅持走技術路線的后端工程師的IC 11年
我在農村長大,1998年進入某“211”大學學習應用物理學,因為喜歡電子,大三選方向毅然放棄大熱的光纖方向選了微電子。2002年畢業(yè)后,偶然在招聘會上碰到一家愿意招本科生的芯片設計公司,從此踏入芯片設計業(yè)。11年來不斷地變換工作,尋找安定的理由。
圖5-4 2005年在張江藝術公園
第一家公司從事MP3/DVD音視頻ASIC開發(fā),中型設計公司,總部珠海。進去前招聘經(jīng)理建議我看一些電路設計方面的書,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進入自己喜歡的電路設計領域,結果被分配做數(shù)字電路的自動布局布線。當時挺不情愿,但聽說這方面人很缺,且了解到數(shù)字布局布線雖說也是版圖設計,但跟自己理解的定制版圖不一樣之后,慢慢有了些興趣,正式開始學習布局布線。
剛開始的一個月,入門師傅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手冊讓我自己去看,一知半解地啃文檔,在完成一個工具范例之后,慢慢領悟到自動布局布線“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數(shù)據(jù)準備、floorplan、placement、cts、ppo、routing、LVS/DRC、STA、conformal,花了將近半年,總算把后端的流程串了一遍,開始能做項目了。
機緣巧合,在那一年Synopsys收購Avanti之后的新產品Astro剛剛出來,公司很快就用上了,我們在硅谷的頭是個“技術熱”,新工具出來不久往往都會被他采用,正好趁熱打鐵,我把這個工具的流程也“吃”了下來,甚至帶我的人了解得還不如我多。因為本身的興趣和學校較好的基礎,不到一年掌握了后端設計的基礎知識,直接經(jīng)理對我也挺滿意,第一年下來給我加了20%的薪水。
慢慢地我也參與到一些項目中,還利用跟前端綜合的交流機會,學習了些前端設計的知識。可惜好景不長,在獨立做完一個CPU的block后,臺灣地區(qū)的老板將公司賣給了一家當時比較知名但在走下坡路的臺資企業(yè),以前公司所有后端的人要么轉前端留下,要么“n+1”走人。不想放棄一年多的學習成果只得離開,本可以投靠隔壁主攻音頻后來納斯達克上市的A公司,但內心向往上海,小猶豫了一下在拿到補償金的第二天就跟師弟趕赴上海,結束了一年半的海濱之城的打工生活。
關于是否來上海,我以前的主管的建議是“沒有tapeout經(jīng)驗,在上海估計很難有公司會給P&R的機會”,于是心理也沒多少期待了,和師弟一家一家上門投簡歷(現(xiàn)在都覺得很愧疚:我比師弟多一年經(jīng)驗,跟他一起去投簡歷,很明顯我會搶走本屬于他的機會)。很意外的是一個星期內我就得到某library設計公司一份library QA的offer,工資跟以前差不多。這是家成立了三年的library設計公司,曾經(jīng)在業(yè)界新聞上看到它給SMIC設計的0.18 um STD/IO library成功通過測試,很慶幸能進入到當時差不多50人左右的公司。
我做的library QA就是用P&R工具驗證library的quality,用Apollo和SE分別做工具QA,其實那時候這家公司已經(jīng)開始應客戶的需求提供一些后端P&R的service,只是因為我資歷太淺,VP沒直接給我P&R的工作機會。待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基礎并不在當時做P&R的那幾個人之下,開始尋找P&R工作的機會。
三個月試用期結束并轉正的時候,VP給我加了點薪水并找我談話,我表示不給我P&R的機會我會離開,也許是正好P&R部門也特別需要人,所以老板勉強答應,還鼓勵了我。在試驗性地讓我做了一個usb digital block之后,終于讓我轉到P&R部門,我的tapeout經(jīng)驗也開始累加了,一個兩個三個……帶著濃烈的工作興趣投入工作,我的自信心也在膨脹。公司也發(fā)展得很快,2005年老板收購了另外一家設計服務公司,并買了另外一家企業(yè)的IP。那時業(yè)界很多公司都在做.13um/90nm的項目,而我還是一直在做.18??吹焦九蛎浀煤芸於约杭夹g上開始沒有很明顯的進步時,我想也許應該出去積累更先進工藝的項目經(jīng)驗了。
2005年底,某知名美資企業(yè)N公司開始在上海組建設計部門,經(jīng)獵頭介紹,幾輪面試之后終于進入這家真正意義上的美資企業(yè),加入了所謂“世界最大數(shù)字邏輯芯片”的設計隊伍,第一次領略了大公司怎樣利用腳本(script)來管理整個流程,優(yōu)化項目執(zhí)行效率;再深入了解到大型芯片是怎樣一步步地被劃分成小模塊一個個來解決,最后再拼到一起做驗證。一年半之后,帶著兩款產品的模塊設計經(jīng)驗,我開始思考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更適合我了,這樣的大公司,methodology團隊在總部,國內這邊幾年內估計也都是做執(zhí)行,只做block后者頂層的某部分,技術上沒辦法有很好的成長,我下定決心離開,即使只待了一年多。
2007年年中行業(yè)形勢還是挺火的,很多公司都在做音視頻,數(shù)碼相框、機頂盒、數(shù)字電視、移動電視,好多的SOC設計公司都在招人做后端。不過很多公司風險也是挺大的,特別是移動電視,熱得快去得也快。當時最想去的是Synopsys,我自覺對工具的熟悉程度不亞于他們的資深AE,面試下來朋友給我的信息是技術上肯定沒問題,但是他們沒給我offer,還是跟這家公司無緣,后來接受另外一家有些沒落的美資芯片設計公司上海分公司的offer,做新成立的后端設計部門的staff engineer,工資待遇提高很多。
2007年6月來到這家公司以后,跟著直接上司開始整理后端流程,項目開始后發(fā)現(xiàn)這邊的項目基本上是在以前的項目上做些改進,來自美國的methodology VP要我們完全follow以前項目的所有設計,包括版圖和設計流程,PR工具由之前manager跟我說的Synopsys的工具換成magma,后端主要設計工作轉到另外一個熟悉magma的STA工程師那邊。我開始有些急躁,加上當時公司的狀況不是很好,自己覺得待在這樣的公司估計又是浪費時間,我又開始尋找其他公司的機會。我首先將目光投入到另外一家EDA公司Cadence的后端設計部門,幾輪技術面試下來感覺還挺好的,因為是朋友推薦,對方技術層面其實對我還是挺滿意的,可是因為前面跳槽太多,對方HR擔心我會不穩(wěn)定將我拒了。[!--empirenews.page--]
失落之下我在2008年1月回到了之前的那家service公司,前面那家公司被某著名企業(yè)合并,雖然離開兩年,V公司的環(huán)境還是我熟悉的,省了些適應新環(huán)境的時間。也許是壞運到頭,第二次回來我終于在事業(yè)上有了轉機:后端新領導給了我充足的時間去整理65nm以下工藝的流程,并應公司戰(zhàn)略需要開始當時熱門的65nm項目。2008年花了半年時間建完flow,開始了我第一個獨立的65nm項目,成功交付并通過測試。經(jīng)濟危機下service公司展示了自己穩(wěn)定性的一面,很多公司裁員而這邊狀況卻還不錯,項目不少反增。
2009年國內H公司需要onsite工程師去做他們的網(wǎng)絡產品,考慮到自己還沒有hierarchical項目的經(jīng)驗,我爭取到這次機會。到H公司之后發(fā)現(xiàn)晚我?guī)讓玫男S言谀沁呉呀?jīng)挑起大梁,且技術在我之上,有些感慨,在他的幫忙下我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hierarchical的項目,后端設計經(jīng)歷在技術上終于完善了。2010年下半年公司承接的一款AP芯片后端設計開始,帶著幾個人努力攻關,終于在第二年元旦將項目交付??蛻舯究梢栽诘谝粫r間內分到“第一代山寨平板電腦”市場的一杯羹,可惜因為IP選擇策略性的失誤,產品未能很快上市,客戶幾乎失去了市場,看著那么好的機會擦肩而過特別惋惜,也體會到做好產品哪方面的技術都不能缺。
本來我不是一個善于溝通的人,做項目喜歡埋著頭自己干。當時在manager的培養(yǎng)下,我開始帶起了項目,并且在項目的實施中,慢慢注意到協(xié)調團隊每個人的進度,在溝通方面慢慢地也有了些自信。正好這時候有朋友在組建團隊,力邀我去領導團隊,我有些猶豫,技術上確實快到瓶頸,難道真的只有做管理才有更好的發(fā)展?猶豫再三我決定在本公司謀求管理機會,VP答應給我機會,在工作九年后的2011年,我開始第一次管理嘗試。
從做管理開始,我內心還是不斷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本來有直接上司的幫助,我還是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技術上,可不久后他的調走讓我被動起來。我喜歡的是技術性的管理,希望集中精力在自己比較擅長的復雜項目上,不喜歡分很多精力在管理上。前面在做客戶項目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技術上還有個很大的缺陷:對客戶的需求關注太少。我做的其實是實現(xiàn),根本談不上設計,要有更好的技術發(fā)展,離開service公司是我唯一的選擇。
2012年的AP市場可謂一片火熱,RK/AMLOGIC/ALLwin/Spectrum等,隨著工藝越來越先進,芯片復雜度越來越高,原先一兩個人的后端設計現(xiàn)在需要至少五六人的團隊來做,后端設計周期也從以前的一兩個月到4個月以上,要搶占市場,后端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為在service公司待了太久,加上平常不怎么關注業(yè)界具體產品的實現(xiàn),我向朋友尋求建議,七月份投靠了朋友那邊,做回staff engineer,期望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也希望能早點讓自己安分下來。
一路走來,遺憾不少,期待還是很多。
前面跳槽很多,做選擇的時候有些急躁,大部分時間都沒等到最想去的公司給機會,也許更多的是需要耐心吧。另外,做技術不是單打獨斗,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什么都自己學就太慢了,大家一起學更快。要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一群人走。做技術需要持續(xù)戰(zhàn)斗力。
圖5-5 2012年在川藏線米拉山口
個人的成長路徑不同,堅持走對的路,走過了就不要后悔,不論什么時候都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肯定會有收獲的。感覺中國IC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前面十多年的耕耘,有些人的能力慢慢積累起來,但戰(zhàn)斗力太分散,期待著行業(yè)的一次洗牌,能整合優(yōu)勢資源,好好做出點東西。
KT咨詢顧問評價:作為一位工作了11年的工程師,他從最初自己并不是很滿意的工作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一直不斷地努力著,為追求技術上的完美,輾轉于幾大公司,努力豐富自己的設計經(jīng)驗。希望他能為中國IC業(yè)貢獻更多力量,也期待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一起為“中國芯”奮斗!
本書編者簡介:胡運旺
人稱“老胡”,看上去80后實際上70后,畢業(yè)于華東師大心理系,劍走偏鋒混跡于IC圈12年余,IC咖啡(國內首家以IC產業(yè)鏈為主題的咖啡館)發(fā)起人,上海KT咨詢公司總裁。前后為50余家IC與電子公司獵尋過人才,分析過上萬份IC人才簡歷,約談過上千名IC人才。2007年在一些大學跟準電子工程師們交流,反響強烈;2011又應邀去清華等十余所高校交流,忝獲大學生們熱烈歡迎;2013年應邀再次奔向大江南北。琢磨著把這12年來的心得整理成冊,把HR和大牛的經(jīng)驗介紹給“菜鳥”,加快他們成長的步伐,也算為“中國芯”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