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地質雷達作為近十余年來
既衰減系數(shù)與電導率(σ)及磁導率(μ)的平方根成正比,與介電常數(shù)(ε)的平方根成反比。
而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為:
式中Z為波阻抗,其表達式為:
顯然,電磁波在地層中的波阻抗值取決于地層特性參數(shù)和電磁波的頻率。由此可見,電磁波的頻率(ω=2πf)越高,波阻抗越大。
對于雷達波常用頻率范圍(25~1000MHz),一般認為σ<<ωε,因而反射系數(shù)r可簡寫成:
上式表明反射系數(shù)r主要取決于上下層介電常數(shù)差異。
應用雷達記錄的雙程反射時間可以求得目的層的深度H:
式中:t為目的層雷達波的反射時間;c為雷達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0.3m/ns);εr為目的層以上介質相對介電常數(shù)均值。
3 工程概況
北京市界內永定河左、右堤防于清朝乾隆年間修筑,后經數(shù)次維修和加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主體為梯形,頂寬約10m,可見堤高約5~6m,堤內坡坡度為1:1.5~1:2.0,外坡相對較緩為1: 2.0~1: 2.5。
堤身為人工堆積,主要由粉細砂(中下游段)、卵礫石(上游段)組成。介質構成復雜多變,分布不均,且處于包氣帶中,極為干燥。
堤基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地層,巖性以粉細砂為主,下游段出現(xiàn)黑色淤泥質粘土夾層,層厚約0.7~2.0m。
地下水位埋深(自地表計):盧溝橋附近約20.0m,至下游逐漸變淺,達省/市界附近(石佛寺)一帶約2.0m。
永定河盧溝橋下游至省/市界左、右堤防共劃定險工段12處23段,分布在左堤約60Km和右堤約30Km范圍內,其險工段內坡為漿砌石(厚約40cm——原設計標準)結合鉛絲石籠構成的護砌,并于1964~1989年間營建,漿砌石護坡除可見堤身部分露出外,其余部分與鉛絲石籠水平護底均埋于河灘灘地以下,一般為3.0~5.0m,外鋪8.0m的鉛絲石籠護底。這些險工段在歷史上均有決口或搶險加固的記載。為滿足北京市對永定河設計的需要,保證該堤防渡汛萬無一失,故進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以檢測堤防工程的護砌質量,便于99年6月份之前進行加固處理。
4 測試技術及資料處理
為判斷險工段堤內坡護險漿砌石質量的優(yōu)劣,沿內坡坡腳布置一條雷達探測剖面,并按其走向連續(xù)測試。
外業(yè)施測使用瑞典MALA地質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RAMAC/GPR地質雷達系統(tǒng),天線的中心頻率為250MHz,收發(fā)天線的間距為0.6m。實測采用剖面法,且收發(fā)天線方向與測線方向平行。記錄點距為0.2m,采樣頻率為3893MHz,單一記錄跡線的采樣點數(shù)為512,迭加次數(shù)為16,記錄時窗為180ns,若取堤身土體的雷達波速為0.08~0.10m/ns,表層漿砌石的雷達波速為0.10~0.12m/ns,綜合考慮該地層剖面特征,選取雷達波速中值為0.10m/ns,則此時該雷達系統(tǒng)的最小縱向分辨率為8~10cm。
雷達資料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地震反射法勘探數(shù)據(jù)處理基本相同,主要有:①濾波及時頻變換處理;②自動時變增益或控制增益處理;③多次重復測量平均處理;④速度分析及雷達合成處理等,旨在優(yōu)化數(shù)據(jù)資料,突出目的體、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干擾,為進一步解釋提供清晰可辨的圖像。處理后的雷達剖面圖和地震反射的時間剖面圖相似,可依據(jù)該圖進行地質解釋。
5 成果分析
地質雷達資料的地質解釋是地質雷達探測的目的。由數(shù)據(jù)處理后的雷達圖像,全面客觀地分析各種雷達波組的特征(如波形、頻率、強度等),尤其是反射波的波形及強度特征,通過同相軸的追蹤,確定波組的地質意義,構制地質——地球物理解釋模型,依據(jù)剖面解釋獲得整個測區(qū)的最終成果圖。
地質雷達資料反映的是地下地層的電磁特性(介電常數(shù)及電導率)的分布情況,要把地下介質的電磁特性分布轉化為地質分布,必須把地質、鉆探、地質雷達這三個方面的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測區(qū)的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才能獲得正確的地下地質模式。
雷達資料的地質解釋步驟一般為:
⑴ 反射層拾取
根據(jù)勘探孔與雷達圖像的對比分析,建立各種地層的反射波組特征,而識別反射波組的標志為同相性、相似性與波形特征等。
⑵ 時間剖面的解釋
在充分掌握區(qū)域地質資料,了解測區(qū)所處的地質背景的基礎上,研究重要波組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掌握重要波組的地質特征,其中要重點研究特征波的同相軸的變化趨勢。特征波是指強振幅、能長距離連續(xù)追蹤、波形穩(wěn)定的反射波。同時還應分析時間剖面上的常見特殊波(如繞射波和斷面波等),解釋同相軸不連續(xù)帶的原因等。
圖1 左堤9+638~9+721護險段坡腳雷達圖像(a)和地質解釋圖(b)
根據(jù)上述解釋原則,對雷達圖像進行地質解釋如下:
圖1(a)為左堤9+638~9+721護險段坡腳雷達測試圖像。此圖由淺至深解釋為:①第一同相軸(<4ns)為雷達波初始信號;②第二同相軸和第三同相軸(<12ns,層厚約0.40m)呈現(xiàn)出寬粗、強振幅,且連續(xù)可追蹤的水平層狀,該同相軸推測為漿砌石在雷達圖像上的反映。尤其是第三同相軸有時出現(xiàn)不連續(xù)段或缺失或雜亂無章時,即可推定此處漿砌石質量差或與堤身土體分離形成架空等現(xiàn)象;③新人工填土:反射層位不連續(xù),起伏變化較大,有時雜亂無章,反映該層填土不均勻,層位不穩(wěn)定,時有透鏡體的形式展現(xiàn),該層厚度大約為2~4m;④老人工填土:反射層位連續(xù)且穩(wěn)定,層內介質變化不大,反映出該層填土較均勻,已形成相對密實的地層,該層厚度大約為1~3m;⑤自然地層:即堤基持力層,反射明顯,層位穩(wěn)定,未見層內介質突變或不均勻的現(xiàn)象,反映出自然地層沉積環(huán)境較好,密實度相對較大等,此層頂面埋深大約為4~5m。
圖2為左堤32+960處護險坡腳雷達圖像,圖中淺部解釋與圖1類似,主要說明的是剖面6.0~12.0m段,自0.4m以下反射層位雜亂,極不規(guī)則,連續(xù)追蹤性差,出現(xiàn)很多的短小反射層,且漿砌石下部反射也很雜亂無章,說明此段護險下部的土體較松散,與漿砌石形成似離似親,接觸較差。而剖面12.0~15.7m段上下部位反映較均一,水平層狀良好,說明此段堤身土體較密實,與漿砌石接觸良好。
圖3為已知漿砌石下部架空時的圖像,該剖面第三反射同相軸自剖面點9.4m處斷開,形成“背斜”狀的強反射層,此現(xiàn)象延續(xù)到剖面點12.8m處,此段漿砌石與下部土體分離導致架空,其范圍與已知情況吻合。
通過雷達測試成果的地質解釋共圈定出73處漿砌石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或質量較差,這些隱患的類型一般為:①漿砌石厚度較??;②漿砌石與下部土體分離形成架空;③漿砌石膠結不良或松散;④漿砌石出現(xiàn)裂縫等不良現(xiàn)象。
護砌整體質量較差的堤段多為年久失修嚴重,漿砌石與下部堤身土體接觸差,多形成架(懸)空狀態(tài),造成護砌斷裂、塌陷等不良現(xiàn)象較普遍,且多具一定規(guī)模。而造成上述現(xiàn)象存在的原因,筆者分析后認為漿砌石面存在許多縫隙,且砂漿質量差、少漿,下部又無防滲護層,堤身土體多由粉細砂組成,經降水入滲,粉細砂局部被沖刷淘失,在砌石與堤身土體之間形成空洞,并有繼續(xù)擴大發(fā)展之趨勢。
該物探成果經開挖驗證(見圖4——開挖照片),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受到了甲方的贊譽。
6 結語
地質雷達以其高效快速、高精度在護險工程探測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且對淺層或超淺層的工程探測中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地質雷達的探測深度和精度與所采用的天線頻率有很大關系,天線的頻率越低探測深度越大,則精度越低;而天線的頻率越高,探測深度越淺,則精度越高。本次采用中心頻率250MHz的天線進越高。本次采用中心頻率250MHz的天線進行探測,其深度和精度均能滿足此次勘察的技術要求。
圖4 開挖驗證結果(左堤——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