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大家都知道,是當前大力推崇的解決IPv4地址緊缺問題的新技術。說它是新技術,其實一點也不算新,從IPv6最早的工作組成立1992年到現在,已過去27年,在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中,IPv6年齡甚至有些太大了,IPv6也經歷了不少成長的煩惱,而且除了IPv4和IPv6兄弟倆,還有不少不為人知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見識一下,了解一下IPv6的秘密史。
IPv6的“6”表示的是TCP/IP協議的第六個版本,IPv4的“4”表示的是TCP/IP協議的第四個版本,除了這兩個版本,當然還有其它版本,TCP/IP協議其實從IPv1開始,到現在IPv10都已經出現了,這些不同版本之間并沒有關聯,也不是簡單IP地址長度的長短。TCP/IP協議來自于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1973年夏天,DARPA的卡恩和瑟夫開發(fā)出了一個基本的改進網絡協議,就是TCP/IP的雛形,很快在1974年,DARPA和BBN(位于美國麻塞諸塞州劍橋的高科技公司)、斯坦福和倫敦大學簽署了協議開發(fā)不同硬件平臺上均可支持的運行版本。當時總共有四個版本被開發(fā)出來,最開始有TCPV1和TCPV2。1975年,在斯坦福和倫敦大學之間進行了測試,1977年11月,在美國、英國和挪威三個國家之間又進行了測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TCP/IP協議做修補。到了1978年春天,TCP/IP被分成為TCPV3和IPv3的改進版本,后來一版就是穩(wěn)定的TCP/IPv4版本,IPv4從此走向上歷史舞臺,世界迎來了網絡時代,IPv4因此也統治了互聯網近五十年。在IPv4之前有IPv1~IPv3 三個版本,這些版本的內容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鮮有資料對這些版本定義的內容做介紹。IPv3和IPv4最為接近,IPv4在IPv3定義的基礎上又做了些刪減,最終定稿。1983年1月1日IPv4得以正式部署,1984年,美國國防部將TCP/IP作為所有計算機網絡標準,后來IPv4很快成為互聯網的網絡標準協議。
IPv4的巨大成功掩蓋了其它IPvX 的鋒芒,其實在IPv4取得普及之前,DARPA自己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巨大影響效果,它們設計之初也只是想解決軍方內部的一些通信問題,再加上當時的計算機和光纖通信技術都不成熟,所以最初二十年里IPv4也過得并不好,IPv4就沒引起多少人的關注和使用。不過研究還得繼續(xù),很快又出現了IPv5。IPv5是一個實驗性的資源預留協議,被稱為因特網流協議(Stream Protocol,流協議),目的是為了提供服務質量QoS,支持多媒體(語音視頻和實時數據流量),在互聯網上實時傳輸,IPv5由兩個協議組成,一個是用于數據傳輸的ST協議,另一個是流控制消息協議SCMP(Stream Control Message Protoco),又稱為ST2。IPv5設計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IPv4,而是希望多媒體應用同時使用這兩類協議,采用IPv4傳送傳統數據包,IPv5則用于傳送承載了實時數據的數據包。RFC 1700就是IPv5標準定義的雛形,雖然從未真正實現過,IPv5最終被融入IPv4協議當中。在IPv4中有個資源預留標準是傳輸層協議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資源預留協議),可實現在IPv4上由接收端發(fā)起的資源預留請求,有關RSVP在RFC 2205中有詳細闡述。到了1994年,IETF工作組開始研究“互聯網下一代協議”時,他們需要一個新版本號,但IPv5已分配給ST協議,他們選用了IPv6。IPv6是IPv4的替代版本,與IPv5并沒有關系。
眾所周知,IPv6的設計主要是為解決IPv4地址短缺問題,所以IPv6協議定義中多少都有些IPv4協議的影子。IPv6并不是將IPv4推到重來,大多數協議的處理都有繼承,并針對IPv4實際使用中遇到的缺陷進行改進。在IPv6出現之前,其實早有IPv7出現了,只不過IPv6定義出來的早些,先搶了一個版本號。IPv7是在1992年就由Robert Ullmann提出來了。1993年,在RFC1475中進行了更詳細描述,其標題為“TP/IX:下一代Internet”,TP/IX設計有64位地址,后來TP/IX演變成了RFC 1707中定義另一個協議CATNIP(Common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按照當時的預估IPv7的64位IP地址數量也不少,當時是足夠用了,畢竟IP地址設計的越長,數據包載荷就越短,傳輸效率會更低。然而IPv4網絡的發(fā)展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崛起,對互聯網有極大需求,但IPv4地址卻很少,IPv4地址面臨不足的問題,有人也預測大概到什么時候IPv4地址會被分光,而且按照這樣的速度發(fā)展下去,IPv7的64位IP地址分配也很可能很快遇到瓶頸,于是大家將目光都投向了IPv6,IPv6有128位IP地址長度,足夠為世界上的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地址,IP是海量的,即便到現在也想象不到IPv6何時能被用完,所以IPv6作為下一代協議獲得了極大關注。這兩年IPv4地址已被分光,物聯網又有迫切發(fā)展的需要,IPv6被推上歷史舞臺,全網展開了IPv6改造IPv4的熱潮。IP協議依然沒有停止發(fā)展的腳步,IPv8也出現了,IPv8繼承和拓寬IPv4性能,避免IPv6存在與IPv4差異太大,系統不兼容等不足,IPv8主要實現IP層的安全,它是通過類似與IPv6的安全選項來實現的。其實在IPv6里也有IPv8的影子,這也是IPv8最終沒有替代IPv4的原因,IPv8只能解決IPv4的安全問題,新一代網絡的需求IPv8都滿足不了,逐漸變成了一個純理論的技術標準。到了1994年的愚人節(jié),英國工程師Julian Onions發(fā)表了《使用IPv9歷史觀》,成為RFC1606草案,IPv9正是被人提出。IPv9當時帶有科幻色彩,描述的是若干年以后一種新的互聯網協議產生以及其在未來時代中的應用。后來我國對IPv9做了重新定義,它再次對IPv6可能存在的協議缺陷進行改良,而且IPv4和IPv6都采用十六進制技術,IPv9卻采用十進制技術,能分配的地址量比IPv6多了7倍,當然IPv9依然是一種理論,并未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再往后直到2017年,IPv10也出來了。IPv10用一個非常簡單和有效的方法解決了使用IPv6協議主機與使用IPv4協議主機之間相互通信的問題,在兩者之間使用IPv10進行通信,無需協議轉換。
從IPv1到IPv10,鑒證了互聯網網絡協議的發(fā)展史。這里很多協議故事鮮為人知,成為了封存已久的秘史。再次重提,多有幾番韻味。原來,網絡協議不僅僅只有IPv4和IPv6,到現在已有了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