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iPhone 5導入內嵌式(In-Cell)觸控技術,對觸控模組產業(yè)造成沖擊,因為in-cell直接將觸控線路整合于液晶面板生產制程當中,除了達到薄化產品效果,也簡化生產流程與零組件數量的目的。工研院IEK分析指出,這波觸控產業(yè)版圖重新洗牌,面板廠將掌握觸控市場主導權,觸控模組產業(yè)宜朝多元化發(fā)展因應。
工研院IEK指出,過去單純提供外掛式觸控面板模組制造廠商正在流失既有產業(yè)版圖。預期2013年將有更多品牌廠商發(fā)布采用in-cell觸控面板的智能手持式設備產品,將促使面板制造廠加速In-Cell 技術成熟化進程,傳統(tǒng)外掛式雙層玻璃貼合G/G結構觸控技術前景堪稱飄搖。
工研院IEK表示,以2013年全球手機銷售量估達20.23億支、中高端機種約占33%,其中又有25%可能采用in-cell觸控技術產品推估,2013年全球in-cell觸控手機上看1.7億支。接下來2015年市場規(guī)模可能達到2.6億支,2017年出貨規(guī)模更將挑戰(zhàn)4.1億支。亦即從2013-2017年期間,全球采用in-cell觸控面板手機的出貨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5%。
工研院IEK表示,2012年全球觸控模塊產業(yè)中,臺灣地區(qū)約占43%市場,產值達新臺幣1650億元,在全球觸控產業(yè)鏈占重要地位,但全部皆屬傳統(tǒng)外掛式觸控面板。對于in-cell觸控技術興起,傳統(tǒng)外掛式觸控面板廠商因沒有TFT-LCD光罩制程,因此無法生產in-cell觸控面板,近來主要轉向OGS單片式玻璃觸控技術挺進,或擴大貼合業(yè)務(LaminaTIon)、投入大尺寸產品應用如筆記本電腦、AIO PC等新市場,期許維持營運成長動能。
不過,工研院IEK強調,臺灣地區(qū)液晶面板廠商則有機會利用in-cell觸控技術,重新整合主導觸控與液晶面板產業(yè)的整合,擴大產業(yè)生態(tài)鏈影響力。但實際發(fā)展還是要視業(yè)界廠商評估整體環(huán)境與企業(yè)個別狀況而定。
觸控結構能否再簡化?
輕薄化愈演愈烈,目前OGS觸控、On-Cell觸控、In-Cell觸控等新式解決方案已算是有效降低終端產品整體厚度,但是否還有更簡化的觸控結構?工研院IEK零組件研究部經理莊政道撰文深入剖析其可行性如下。
目前主流產品采用之外掛式觸控面板架構,與整合式觸控面板架構如圖一所示,整體產品結構“觸控+液晶面板”,可由四片玻璃(Cover Lens+Touch Panel+Color Filter+Array)降至三片玻璃(Cover Lens+Color Filter+Array),其中整合式觸控技術可以再細分為On-Cell觸控技術與In-Cell觸控技術。
觸控技術結構圖
來源:工研院IEK
由此看來,追求超薄化與簡單化的方向已不可逆,只是技術本身并無絕對的好壞,需依照不同等級的智能手持設備市場,再根據產品的訂價策略與規(guī)格需求,挑選適當的觸控技術與之搭配,這可說是產品開發(fā)初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采用OGS、On-Cell或In-Cell技術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智能手持設備,預估未來各種不同的觸控技術占產能比例如圖二所示,應用先進技術所減少之厚度,除了用來達到減輕整體產品重量的目的外,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將寶貴的空間留給電池使用,來增加每次充電后產品使用之時間長度,這是目前消費者最在意之電子產品條件。
觸控應用技術占產能比例趨勢圖
來源:工研院IEK
若持續(xù)探討是否有可能由目前三片玻璃結構進一步減少為二片玻璃結構,則可能答案將發(fā)生在搭配AMOLED面板之產品上,茲說明如下:
方法一:將單片式觸控玻璃拿來當作AMOLED的封裝玻璃,即以OGS與AMOLED相結合,來達到整體架構只需二片玻璃(OGS + Backplane)的目的。
方法二:若使用In-Cell觸控技術,搭配采用薄膜封裝技術(Thin film encapsulaTIon, TFE)之AMOLED面板,則整體架構整只剩下背板(Backplane)與保護玻璃(Cover Lens),亦只需二片玻璃即可完成。
二片玻璃結構示意圖
來源:工研院IEK
以上為觸控結構簡化趨勢下,欲達到二片玻璃結構所提出之二種可行方案說明,但以目前AMOLED面板幾乎為韓國廠商獨占的情況下,未來最有可能提出此種解決方案的廠商應該也是以韓國廠商為主,其次為具有AMOLED量產技術之日本廠商,至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廠商因AMOLED面板量產時程屢屢遞延,因此目前仍僅止于紙上談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