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模電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從來不講經典物理上的各種公式是怎么變成一個個獨立元件的。這導致了很多大學物理的學生覺的模電很難,沒法用大一大二所學的各種復雜的公式來解釋現實當中的電路圖。
其次,大學模電脫離實際。
書上的電路看起來純潔的不得了,分析下來能夠完美的工作,但實際搭出來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就拿大學里一直搞來搞去的開關電源來說,很多書上不加共模濾波器,往往都會因為LC諧振產生的EMI通過地線流入電路導致無法正常工作,就算加了,解釋的時候一般都會說“減少電網的不穩(wěn)定性所造成的影響”。或者是三相電整流不加防沖擊電阻,一接上電前面六個二極管也就全都爆炸了,就算是加了防沖擊電阻,也都不加延時短路電阻的電路(老板看到你活生生浪費這么多功率肯定立馬開了你)。
(意思一下,別在意數值)
首先先回答題目中的問題。
像題主接觸的單片機控制電路,接觸到的GND一般都是信號地,VCC也一般都是3.3V或5V,使用電源或者電池供電。所有的GND都是連在一起的,最終回到電源的負極。所有的VCC也一樣,回到電池的正極。
AMS1117-3.3是在單片機電源中極其常用的一款貼片IC,能把5V的電壓轉換成3.3V的電壓,VCC5和一般接地符號(倒三角)來自于5V的供電,C30接在VCC5和接地符號之間,起到了濾波的效果。VCC5連接到了AMS1117的Vin,提供工作電壓,接地符號連接到了IC的GND。C31起到的是增加穩(wěn)定系數的功能,由于電容兩端電壓不能突變,假設單片機的功耗短暫的增加了一下,我們不希望這個信號影響到AMS1117的輸出電壓,因為AMS1117有一定的反應時間,如果沒有這個電容,那么IC就因為很小的波動而持續(xù)輸出高電壓或低電壓,不穩(wěn)定的電源對單片機的傷害還是很大的。加入了C31后,由于電容的儲能性質,能夠減少波動。
在右邊又出現了一個VCC,我們可以判斷出這個VCC所連接的導線上的電壓是3.3V。C29是電解電容,它起到的是儲能的作用。右下方的GND就是單片機的工作地了。來自VCC的3.3V電壓通過R23和發(fā)光二極管D13,起到了電量指示的作用。最右邊的是電池,我們不難看出,引腳2對應的是電池的正極——3.3V,而引腳1對應的是電池的負極——0V。當不存在外部電源供電時,2(電池正極)——R23——D13——GND——1(電池負極)組成回路,使得D13起到了指示電池電量的作用。
在這里代表3.3V的VCC看似沒有作用,但如果在同一張原理圖中再次出現了VCC時,比如單片機上,我們就知道這個VCC代表3.3V,而且在將原理圖轉換成電路圖時,電腦會自動將這些名字一樣的符號連接到一起。最后,電池也一定要組成回路才能充電,那么不難想到,GND和接地符號必定也在原理圖的某個地方連接到了一起。
其實在這樣的電路中,VCC和GND只不過是一個標記罷了,代表它們之間是連在一起的,設計原理圖時要求的是易讀懂,容易找出各個模塊的位置,不能再像書上一條導線拉到底。
然后就是學習上的問題了,大學的教材不成系統(tǒng),對于不同能力的人也很難找到對應水平的書籍,往往看完一本不知道再看哪一本,就算找到了兩本書上也極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地方。
所以,我推薦題主好好搞好和大學老師的關系,特別是有工作經驗的,讓他們多帶帶你,讓你早點了解到工作中會遇到的各種書本上不能遇到的問題。
對于如何學習電子電路知識,我能告訴題主的有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基礎的物理公式和定律。
公式和定律永遠都不會是錯的,任何一個波形,電流和電壓上的任何變化,都可以用基礎的知識來解釋。MOS管開關為什么會有延時?因為MOS管的原理和結構導致了其內部必定存在電容。為什么地線的電壓測得不為0?因為地線也有一定的電阻。為什么三極管會飽和?因為二個PN結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刨根問底,嘗試把公式利用起來,去解釋每一個現象。
2、多看,多分析電路圖。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百度上搜電路圖,一張張看過去,夠你看一天的。然后要注意糾錯,看看元器件的使用和數值是否正確,網上的東西也有很多是錯的。
3、把想法直接變成原理圖,把原理圖直接變成電路板。
現在打板比以前便宜了不少,10塊雙面也就大概七八十的樣子,也就幾頓飯錢。很多學生就天天在腦中意淫電路,直到實現了才發(fā)現這里有問題哪里也有問題,也有人都大四了還在天天玩面包板,連烙鐵都抓不住。就算板子廢了,也可以在示波器上分析一下,研究問題所在。
4、多用仿真軟件。
比如Multisim,仿真出來的效果不亞于真實電路的效果,一個元器件通常會有三四十種不同的參數,也比現實中方便,測量數值也更隨心所欲。
最后,還是要找個好師傅,幾年的工作經驗能夠通過幾句話總結給你聽。也別再看大學教材了,直接去做項目,有了項目就會知道自己要學什么,也更容易看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