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zhàn)物聯(lián)網(wǎng)干擾無處不在的時代
“IoT”是物聯(lián)網(wǎng)?不...它應該是代表“干擾物(Interference of Things)”!
首先,“IoT”指的應該是“干擾物(Interference of Things)”,其他你聽到的解釋都只是營銷術(shù)語。
雖然采用有線通訊的連網(wǎng)裝置相對較少,但這類裝置──從農(nóng)業(yè)、醫(yī)療應用到烤吐司機、寵物用品──大部分都是透過藍牙、Wi-Fi或是蜂巢式通訊來鏈接;其中有部份會被設計為將EMI發(fā)射限制于適當頻道,并拒絕頻外功率,但很多并不會。
以上的問題在美國時間8月9日于華盛頓特區(qū)(Washington D.C.)舉行的年度IEEE EMC+SIPI Symposium大會的“物聯(lián)網(wǎng)設計電磁兼容性”(EMC for IoT)場次,被進一步突顯。
在這場長達4小時的研討會中,與會者了解到很多連網(wǎng)裝置設計在承受外部EMI方面做得不夠,可能是成本、功率以及尺寸等因素帶來的壓力,讓某些廠商銷售的產(chǎn)品只能剛好達到最低程度要求,而問題就會來自那些連網(wǎng)裝置的意圖發(fā)射器(intentional radiators)。
在某些情況下,“不良”發(fā)射器會發(fā)射過多的頻外能量;相反的,有些接收器排除頻外能量的過濾能力有限或是缺乏這種能力。
歐盟的無線電設備指令(European Radio Equipment directive)規(guī)定:“因無線電通訊或是無線電定位目的,有意圖發(fā)射或接受無線電波的設備,對無線電頻譜有系統(tǒng)性的使用;為了確保對無線電頻譜的有效利用,以避免有害的干擾,所有這類設備都屬于本指令的適用范圍。”
注意以上提到的“避免有害干擾“;很多產(chǎn)品會在認證實驗室接受EMI耐受度測試,確保能符合歐盟指令以及其他適用標準。其他連網(wǎng)裝置也會進行自我認證,其中有些產(chǎn)品可能因為來自發(fā)射器的過量鄰近頻道功率過量,或是采用不合格收發(fā)器,而無法通過合格測試。
此CDMA訊號的部份功率溢至相鄰頻道
下圖的CDMA訊號之相鄰頻道功率低于噪聲基底,除了兩個低水平峰值。
干凈的CDMA訊號很適合其5MHz頻道
注意,Wi-Fi是使用未授權(quán)2.4GHz頻段,涵蓋2500~2690MHz;航空無線電導航以及無線電定位頻段是從2700MHz開始,兩者之間只有100MHz的頻段差距,有些廉價無線裝置的功率就可能會溢過該間隙。
在研討會上,來自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 Enschede and Thales Netherlands)的博士Frank Leferink在題為“無線系統(tǒng)(意圖性) EMI缺陷”的演說中指出,確保裝置與系統(tǒng)不會相互干擾的代價,是功耗、尺寸以及成本;“工程師想要拿掉濾波器,”他表示:“有些軟件定義無線電(SDR)設計者完全不用濾波器,認為只要靠軟件就能消除EMI問題。”
“超外差(superheterodyne)接收器的效果最好,”Leferink接著指出:“不過這種組件成本很高而且耗電,因此許多裝置會使用較便宜、耗電較低的外差(heterodyne)接收器。”
不過因為外差接收器比較敏感,它們比起超外差接收器,對于來自電子干擾器(Jammers)的干擾耐受程度可能較差。對此Leferink指出,除了軍方,使用電子干擾器是不合法的,但還是可以在深圳花500美元買到;可能會有歹徒會用電子干擾器破壞家用或汽車保全系統(tǒng),入侵住宅竊盜或是偷走車輛。
在另一場技術(shù)研討上,美國國家標準技術(shù)研究所(NIST)的Bill Young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配備4G/LTE通訊的設備,會溢出功率至鄰近GPS頻段,干擾GPS接收器“固定“在衛(wèi)星上的功能;他的演說題為“頻譜共享量測學:量測鄰近頻段LTE波形對GPS收發(fā)器沖擊”,分享了一種自動化測試量測方法,讓NIST工程師能為主管機關(guān)收集足夠數(shù)據(jù),以決策該如何處理此議題。
隨著連網(wǎng)裝置越來越普及,顯然來自這些裝置的干擾,以及它們無法抵抗的干擾,會讓所有的EMI工程師在未來很久都不可能丟掉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