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過去一直看好特斯拉發(fā)展,卻在美國時間周一時將特斯拉的目標價格由260美元下修至240美元,并維持“持有”評級。過去特斯拉以每股250美元的水平取得資金,Jonas的舉動也許說明2019年特斯拉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Jonas的做法隱隱說明了包含他在內的華爾街分析師都察覺到了特斯拉需求成長的放緩。然而,《Business Insider》卻認為,特斯拉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需求放緩,而是要如何獲得穩(wěn)定利潤。
先前許多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都十分看好特斯拉,認為該公司將會在美國的汽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2017年時,研究機構Loup Ventures的分析師Gene Munster曾表示特斯拉在北美握有超過1100萬銷量的潛在市場。投資管理公司ARK Invest的分析師Cathie Wood則是更樂觀地認為,特斯拉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內,每股價格可能達到4,000美元,且公司會主導運輸服務產業(yè),盡管現(xiàn)在特斯拉并沒有相關服務。
不過,這兩位分析師的觀點都必須有需求成長來支撐,《Business Insider》認為,在這么想的同時,等同于將特斯拉強拉進硅谷慣有的“破壞性”框架。
需求成長是非常抽象且含糊的指標,重要的是,若想要有需求成長,特斯拉不能再當一間汽車公司。因為不論汽車廠商生產的是電動或是燃油車,汽車產業(yè)的獲利來源都是一樣的,然而,對特斯拉的推崇者來說,把特斯拉想成一間汽車公司實在是太小看該公司。
就如特斯拉最近幾個季度的表現(xiàn)看來,該公司賺取現(xiàn)金的能力驚人,在2018年第四季,營收甚至超過70億美元,不過,如此賺錢的公司也同時很會燒錢,但最重要的點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并維持健康的毛利率。
《Business Insider》認為,這與獲得市場占有率或是龐大的銷售量無關,而要看定價,最好的例子就像是其他汽車業(yè)的奢侈品牌,如法拉利或是保時捷,通過賣車就可獲得15%-25%的利潤,根本不需要在乎需求成長。
特斯拉現(xiàn)在也面臨一樣的問題。該公司是豪華電動車的制造商,且在該公司出現(xiàn)之前市場上并沒有其他競爭對手?,F(xiàn)在特斯拉在美國車輛的銷售量當中卻有著接近3%的比率,超乎原先預期。
對特斯拉而言,美國并沒有足夠的新車買家,無法為其創(chuàng)造新的市占率,且該公司是否能在歐洲或中國制造出需求量的成長也未可知,《Business Insider》認為,也許這樣的狀況會讓特斯拉的投資者較為注重利潤,而非成長率。
然而,投資者卻仍然十分重視成長率,而這對特斯拉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特斯拉每年可產出約40萬部車輛,且每輛車可獲得超過10%的利潤,若該公司想要開出一條路,邁向大眾市場,以獲得需求成長,他們必須通過有損自身利益的方式,售出沒那么貴,賺不了那么多錢的平價車款。
重要的是,特斯拉的“需求危機”并不在于人們不想要買該公司的車,而在于分析師發(fā)現(xiàn)特斯拉在未來可能不會有太多的需求成長。不過,《Business Insider》認為,沒有人應該對那些過于夸張的需求成長預測信以為真,現(xiàn)在發(fā)生的狀況只是說明投資者必須要接受這一現(xiàn)實。
《Business Insider》認為,這可能會導致民眾對特斯拉產生反感。然而,在這兩年間,特斯拉在美國的市占率已經超過BMW,如果特斯拉可以想出方法獲得與BMW相同等級的利潤,任何關于該公司的財務疑慮都會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