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夜景 攝影:小春/CFP
如今LED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的夜間照明。不可否認,這種新技術既省電又環(huán)保,為城市的夜間帶來絢爛的光影,但是當一輪熱捧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城市照明設計如同麥當勞的“速食文化”,在中國的各個城市里不斷復制,迅速遍地開花。絢爛了,卻少了城市的魂。日前,在由廣州仰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廣州國際照明技術高峰論壇上,設計師們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反思。
在光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
來自臺灣的照明設計師林大為一直探討著,在光將城市文化掩蓋的今天,該如何在光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兩者并不需要二者選一。日本的照明設計師面出熏也認為,設計師千萬不應被LED技術所利用。
林大為在為每個項目做設計之前,他總會深入了解、體會當?shù)匚幕?,再用光這種語言去將這種文化呈現(xiàn)。比如在宜蘭的照明設計中,他為了體現(xiàn)宜蘭夜晚的靜謐,以一種低調的燈光態(tài)度———光的細語將宜蘭的城市氛圍予以體現(xiàn)。他將燈打向橋體來反射光,并以特制的蘆葦燈加以點綴。在輕描淡寫間,令人細細品嘗文化,而不是用燈光來造成過多的喧嘩。
而在新竹交通大學的照明設計中,林大為經過不斷測試,最終確定對道路兩旁樹的照明采用紅色40%加綠色60%的LED燈,這竟然讓樹呈現(xiàn)一種國畫的感覺,讓該空間洋溢著飽滿的文化氣息。廣州珠江新城也有類似的設計,據(jù)北京清華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光環(huán)境研究所所長榮浩磊先生介紹,在珠江新城的林蔭小道上,將利用自然月光來形成影像,以營造一種低調、溫柔的氛圍。
地標性建筑應慎用顏色變化
中國城市照明,尤其是地標性建筑總被花花綠綠的七彩燈飾點綴著。面出熏卻強調,地標性建筑應慎用顏色變化,多采用簡潔的設計風格。廣州天河城東塔樓的泛光照明設計正是以簡潔美觀取勝。它采用立桿投光照明方式,通過燈光來表現(xiàn)塔樓的結構造型。并在建筑首層四周立投光燈,由下往上的光束照亮建筑外墻鋁制的底部面和正面,以突出玻璃幕墻上的鋁材線條,銀色鋁材的光感再反射到玻璃幕墻上,產生晶瑩剔透的效果。不需絢麗的色彩變化,不需繁復的設計手段,廣州天河城東塔樓的照明顯得清爽與平和。
為亮而亮導致光污染嚴重
中國大興城市照明后,對城市造成較嚴重的光污染。對此,歐洲各國甚為重視。巴黎市照明理論和設計部主管MichelPeret透露,巴黎制定了嚴格詳細的城市照明規(guī)范,力圖將照明的技術和美學結合起來,防止光污染的產生。比如巴黎所使用的燈光設備必須在技術上得到巴黎市政府實驗室的批準,在美學上是得到城市動產委員會的批準。據(jù)悉,城市動產委員會由市民代表、建筑師和一些知名人士組成。而比利時根特市為了防止光干擾與光污染,主要采用一種細小的燈光,并在燈內裝有鏡子以將燈線反射到建筑物的表面又不超過屋頂。每年更換一萬兩千盞燈,達到節(jié)能目標,可以使能耗下降11.07%。
(文/圖 記者 李程 實習生 孫笛廬 圖/CFP提供)
(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