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熊貓的幾個事實:大熊貓究竟是一種熊還是浣熊?
北京時間3月21日消息,據(jù)國外媒體報道,大熊貓是中國本土物種,被視為中國國寶。雖然大熊貓地位很高,但這一物種其實非常脆弱。據(jù)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統(tǒng)計,目前野生大熊貓數(shù)量還不足1900只,另有300只生活在全球各地的動物園中。
體型、棲息地和飲食習慣
大熊貓究竟是一種熊、還是浣熊、還是“自成一派”?這一問題曾困擾科學家多年時間。不過有大量基因研究顯示,大熊貓是熊的一種。
大熊貓有許多別名,包括竹熊、白熊等等。其體型較大,且毛發(fā)呈黑白雙色,可以輕易與其它的熊區(qū)分開來。這種配色可以起到偽裝的作用。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指出,大熊貓在密集的竹林中幾乎可以隱身。
大熊貓肩膀高度可達70至80厘米,體長1.2至1.5米,體重最高可達125公斤,體型與北美黑熊差不多。而相比之下,大熊貓的遠親小熊貓身高只有50至65厘米,體重只有4.5至9公斤。
野生大熊貓僅分布在中國中部四川、陜西和甘肅等省的偏遠山區(qū)中。這些地區(qū)海拔介于1524至3048米之間,長有大量涼爽、濕潤的竹林,這便是野生大熊貓棲息的家園。它們常在竹林中的空樹干或針葉樹樁處筑巢。
大熊貓對竹子的胃口可謂“貪得無厭”。它們每天有12個小時都在啃食竹子,總重可達12.5千克。大熊貓的腕骨上長有一根“籽骨”,就像一根“偽大拇指”,可以將竹子牢牢抓住、方便啃食。
竹子的營養(yǎng)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大熊貓必須食用大量竹子。為攝取多種營養(yǎng)物質,大熊貓會食用竹子的不同部分,還會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段尋找剛剛萌出的竹子嫩枝和新葉,因為嫩枝和新葉的營養(yǎng)水平較高(包括鈣、氮、硫等物質)。在夏季,大熊貓會爬上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尋找新鮮的食物。
有時附近的竹子可能不夠大熊貓食用,因此大熊貓偶爾也會捕食嚙齒動物、魚、昆蟲或鳥類。
日常生活
大多數(shù)時候,大熊貓都是“獨行俠”。它們不喜歡待在其它大熊貓身邊,因此它們的嗅覺高度發(fā)達,方便靠氣味避開附近的其它大熊貓。要是真遇上了另一只大熊貓,它們就會發(fā)出咆哮、又拍又咬,直到其中一方認輸離開為止。
平均來說,一只大熊貓的領土面積約5平方公里。大熊貓會從尾巴下方的腺體分泌出一種蠟狀物質,以此來劃分領地。其它大熊貓只要聞到這種物質,就有可能判斷出它的性別、年齡、繁殖狀態(tài)和社會地位等信息。
大熊貓只有在每年春天的交配季才會與彼此來往。公熊貓會利用其敏感的嗅覺尋找準備交配的母熊貓。母熊貓每隔兩三年交配一次。
像其它許多哺乳動物一樣(人類除外),公熊貓長有一根陰莖骨。大多數(shù)熊的陰莖骨都直直伸向前方,但大熊貓的陰莖骨則呈S形,并且方向朝后。
大熊貓妊娠期平均為135天,但短可至100天,長可至180天。母熊貓一般會產下1至2只幼崽(不過第二只幼崽通常都會夭折),重量只有85至142克。在出生后的頭五六十天里,熊貓幼崽完全看不見任何東西。出生10周左右,幼崽才會開始爬行。
大熊貓像三趾樹懶一樣,新陳代謝率很低,因此能夠以竹子為食。大熊貓像三趾樹懶一樣,新陳代謝率很低,因此能夠以竹子為食。
幼崽長到7至9個月后,會開始啃食竹子,并一直留在母親身邊長到18個月大。此后幼崽才算斷奶,開始離開母親、獨立生活。母熊貓4至5歲時成年,公熊貓6至7歲時成年。
大熊貓是所有熊類中聲音表達最豐富的一種。它們會發(fā)出一種獨特的、類似羊羔的咩咩聲,通常表示問候。它們還會發(fā)出類似雁鳴、狗吠的聲音,以及恐嚇聲和咆哮聲,幼崽還會發(fā)出呱呱聲和尖叫聲。
大熊貓生性好奇、活潑愛玩。在動物園中,它們經常會玩玩具、拼拼圖、翻跟頭等等。
保護狀態(tài)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大熊貓列為“易?!保╲ulnerable)一類。與上世紀80年代的“罕見”(rare)相比,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已經有所改進。上一次評估是2014年,自此之后,大熊貓的數(shù)量似乎又有所增長。
目前中國有67處熊貓保護區(qū),保護了約三分之二的野生大熊貓、以及超過50%的熊貓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