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里的大夫,號號脈就能知道人得了什么病。相比之下,現(xiàn)代醫(yī)生顯得“笨拙”了許多,動輒讓病人拍X片、做核磁共振。
離開這些高精尖設備,他們便寸步難行么?當然不是?,F(xiàn)在的醫(yī)院里,也有一些非常親民的檢查手段,比如叩診。
來自酒桶的靈感
各種各樣的檢查手段,說到底是為了一件事:看看病人的身體是否存在病變。有些病變發(fā)生在身體表面,很容易查驗,比如蛀牙、皮炎、脫發(fā)……也有一些病變深深藏在身體的內部。
18世紀初,奧地利醫(yī)生列奧波德·奧恩布魯格(Leopold Auenbrugge)便遇到一個這樣的難題:怎么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胸腔積液。
奧恩布魯格與其妻子(圖片來源:wikipedia)
肺與胸壁之間,正常情況下只含有十毫升左右的液體。這些少量液體相當于一雙手套,可以為肺臟提供保護、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如果液體超標,這雙手套就會過于厚重,不但起不到保護作用,反而會影響運動。
胸腔積液(圖片來源:wikipedia)
肺的運動受到影響,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甚至因此死亡。所以,胸腔積液的有無與多寡,可以視作疾病輕重的標志,而當時還沒有X光機、CT機,想要檢查只能等人死了進行解剖。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之后,奧恩布魯格無意間看到,父親敲擊自家旅店供給客人的酒桶,通過聲音判斷酒水還剩下多少。
突然靈感襲來,人的胸腔,不就很像一個木桶么?那么,能不能用敲擊方式判斷患者的胸腔積液情況?
帶著問題,奧恩布魯格開始艱辛的研究:用手指敲打尸體的胸腔記錄聲音;接著,解剖尸體,將胸腔積液的情況與前面的聲音對應起來;隨后,往胸膜腔里灌注液體,看病變發(fā)生在什么部位、什么程度才影響肺臟的運動,帶著這些發(fā)現(xiàn)記錄,進行下一輪嘗試。
皇帝陛下的醫(yī)生
在進行了長達七年的實驗之后,1760年除夕之夜,奧恩布魯格公布了自己的成果:用手指敲擊患者的胸部,洪亮的聲音意味著正常,如果聲音非常沉悶,則提示胸腔積液。
這就是醫(yī)生們說的直接叩診法,檢查時可以用手指,也可以用拳頭,如今多用作檢查鼻竇。
直接叩診法(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這是一項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怎么贊譽都不為過。醫(yī)生們終于能穿透皮膚、骨骼、肌肉的重重阻隔,探查患者體內的病變。
但當時的醫(yī)生們不愿意相信奧恩布魯格,認為這項研究沒什么用處。不被大眾接受的技術,一般會很快淹沒在歷史的煙云里。
幸好,奧恩布魯格有一個特別的粉絲:基恩·尼古拉·高爾維沙(Jean-Nicolas Corvisart)。
高爾維沙(圖片來源:wikipedia)
與窮小子出身的奧恩布魯格不同,高爾維沙的父親是有名的律師,跟法國皇室一直存在業(yè)務來往,父親希望他將來也成為一名律師。
可惜,高爾維沙雖然喜歡法律的嚴謹,卻厭惡法律的枯燥。只要父親不注意,就跑到附近的醫(yī)院里聽講座。久而久之,他覺得,生命看似復雜,其實跟法律條文一樣,以某種清晰的指標推測人體的狀況。
帶著這種信念,高爾維沙成為了法國最出名的醫(yī)生,拿破侖、約瑟芬皇后和法國軍中的眾多將軍都曾向他求醫(yī)問藥。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讀到奧恩布魯格的書,頓時欣喜若狂。于是,他一邊翻譯奧恩布魯格的書,借助自己的名望傳播其學說,一邊根據(jù)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叩診進行增補。
最后的一絲改進
有道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奧恩布魯格的研究結果,在奧地利沒有受到重視,等到高爾維沙的譯本出現(xiàn)之后,立刻風靡歐洲。
高爾維沙對叩診的貢獻還不僅與此。他有一個學生叫做雷內·蘭內克(René Laennec),有次遇到一個特別肥胖的患者,因為脂肪層的干擾,不管他怎么用手指敲擊,都聽不到清晰的聲;直接把耳朵貼上去又不太雅觀。
于是,他發(fā)明了一種傳遞聲音的檢查設備—;—;聽診器。
蘭內克的聽診器(圖片來源:wikipedia)
高爾維沙的另一個學生叫做皮埃爾·阿道夫·皮奧里(Pierre Adolphe Piorry),他不小心患上了皮炎,當時沒有什么有效的止癢劑,除了撓一撓,只能用什么硬物之類的敲擊。他發(fā)現(xiàn),不同的東西敲擊,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
來了靈感,于是他找來各種各樣的硬物,鉛板、木頭、牛角,緊貼在病人的皮膚上,然后再用手指敲擊進行診斷。
如此一來,硬物可以放大叩診的聲音,順便還能夠分散敲擊的壓力、減輕患者的不適。把這塊硬物裝在聽診器下面,一物兩用,既能聽、又能敲……
叩診板與聽診器(圖片來源:wikipedia)
本來,在蘭內克發(fā)明聽診器之后,叩診已經有了式微的跡象。有了皮奧里的改進,叩診終于揚眉吐氣了。后來為了方便醫(yī)生直接用手指替代硬物,這就是今天醫(yī)生們在用的間接叩診法。
間接叩診法(圖片來源:medical dictionary)
總結
靠著三代人的努力,叩診終于成為了一種準確又方便的檢查手段。哪怕是X光機、CT機大為普及的今天,它仍然是醫(yī)生查房必備的技能。
而縱觀其發(fā)現(xiàn)史,從奧恩布魯格到皮奧里,都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走了一小步。正如生活一樣,需要日積月累自會水到渠成。
—;—;—;—;—;—;—;—;—;—;—;—;—;—;—;—;—;—;—;—;—;—;—;—;—;—;
參考文獻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ractice of Percussion. https://www.antiquemed.com/percus.html. Accessed 5 Jan. 2020.
Sakula, A. “Pierre Adolphe Piorry (1794-1879): Pioneer of Percussion and Pleximetry.” Thorax, vol. 34, no. 5, Oct. 1979, pp. 575–81. PubMed, doi:10.1136/thx.34.5.575.
Smith, J. J. “The Inventum Novum of Joseph Leopold Auenbrugger.”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vol. 38, no. 10, Oct. 1962, pp. 691–701.
西格里斯特, 柏成鵬. 偉大的醫(yī)生: 一部傳記式西方醫(yī)學史. 商務印書館, 2014.
諾頓, 朱機. 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 自體實驗者奇聞錄. 科學出版社, 2011.